摘要: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地理属于文科范畴,但是与历史政治比起来,地理好像偏理科性质,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地理这一学科很不受待见。新高考政策取消了文理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兴趣理性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这就扩大了学生的选择范畴。地理与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现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教学兴趣
地理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来解释自然现象和处理现实问题。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地理学习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树立全新的思维,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的设计课前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结合现实是一个优秀地理教师的必备技能。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缺少课堂前奏,再加上很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容易出现走思、犯困、听不懂等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精心的设计教案,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聚精会神,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地震的知识时,就可以结合我国最近几年发生的地震。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是建国之后我国发生的震级较高的地震,很多人在这两场地震当中丧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地震时的图片或者简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地震造成的灾难。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之前有没有预兆?”“如何将地震的灾难降到最低?”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课堂当中寻找答案,从而提升学生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培养地理思维,能够活学活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更要传授地理思维,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才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教师要对地理教材非常熟悉,能够知道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将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了解地理规律又要通过直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视觉,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例如,在学习完气候之后,教师可以巧妙的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台北的维度是高于广州的,但是台北冬天温度却比广州高,更加暖和,这是为什么?”这种题目教材当中没有答案,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道具,只要涉及到地理知识一定要结合地图来教学,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地图来进行教学,通过地图让学生寻找影响台北和广州气温的因素。
在进行对比之后发现,虽然台北维度较高,但是台北四面环海,广州只有一面环海,冬季的时候广州很容易受到冬季大陆冷气团的影响,而台北所受的影响就小了很多,这就是影响冬季二者气温的最重要因素。通过这种问题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充满兴趣。
三、科学设计地理略图,提高教学效率
地图对地理的教学影响很大,不仅学生头疼地图,也是部分教师也比较头疼地图,但是地图又是不得不用的地理道具。在多媒体教学兴起之前很多地理教师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画图,如经纬度、气温气压图等,这就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随着多媒体的兴起确实是节省了时间,但是却并没有提高地理教学效率,这是因为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地图与亲手画出来的地图有很大的不同。并且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很多教师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板书能力严重不足,更不用说画图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地理略图和简图来解决问题。略图和简图就是在画图当中只体现关键因素,其他的细节不用显示,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师的画图效率,也方便画图教学。例如,长江是高考当中经常考察的河流,从发源地到入海口,长江干流流经1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上中和下游。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可以在讲台上将长江的简图画出来,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画长江。上中下游分别由不同的学生完成,只要将分界城市突出即可,然后教师对个别城市进行重点讲解,这就降低了教师画图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结合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在以后的考试当中会在脑海自动浮现地图。
综上所述: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与现实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如现在的手机定位、旅游导航等都是地理知识在现实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在地理教学当中应该巧妙的设计课前导入,明确学生地理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结合地图进行教学,要做到地图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地图观念。
参考文献:
[1]朱金砚.兴趣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66.
[2]任莉莉.高中地理课兴趣教学的尝试[J].学周刊,2014(36):226.
[3]王书祥.高中地理兴趣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