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在高中阶段一直是困扰很多教师的一大难点。很多高中生缺少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缺乏深入探究历史的主动性,教学效果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水平。这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征有关,也有教师教学策略方法上的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单一,给学生带来的是枯燥无聊的学习感受,自然没办法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本文即从创设生动历史情境、创造丰富教学形式和有效利用集体力量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的高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带来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策略;高效教学
历史学科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国家民族是如此,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国家民族就是由无数的个体所组成的。人民不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没办法以科学的、历史的视角去看待过去,吸取经验教训,国家民族就容易走上老路、弯路。最后又会影响到每个人。高中正是学生历史观成型、历史知识技能奠基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努力提升教学效果。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扭转历史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把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
一、创设生动历史情境
高中历史教学要以教材为核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教材不是史书,更不是历史文学作品,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历史学的“入门”读物,是帮助学生搭起历史思维的基本框架的。所以粗看起来,教材中没有很多生动的历史细节,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缺少较为直观的印象,只是对着一堆文字感到枯燥无聊是难免的。教师没办法重现历史,但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入更多教材中没有的生动内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也是有很多有趣的细节的,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汉朝的政治制度是发生过反复的。比如一开始有异姓和刘姓的诸侯王,后来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到了东汉末年又成了军阀混战。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就有很多生动的历史细节,比如晁错的故事等。教师可以从中选取有代表性且与历史发展大势紧密相关的,讲述给学生们听。硬件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创设情境,比如历史纪录片或优秀影视剧中的片段等,让学生的体验更真实、更全面。
二、创造丰富教学形式
除了上文提到的历史情境,教学情境的丰富与否对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比小学和初中生来说,高中生要显得更加“稳重”一些,但这种表现其实是在比较沉重的学习压力下所呈现出的一种表象,他们内心中也是渴望变化的,希望能够在更为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也能因此而迸发出更大的潜力。所以,教师创造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够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带去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推动其学习效果的不断提升与进步。
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时候,高中生较难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模拟:提前准备一些小块的白纸,本节课的笔记要记在这张白纸上,然后让学生排队领取。结果领白纸刚刚进行到一半,就有学生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了,自己已经等不及了;而领到白纸的学生则觉得白纸太小了,不够做笔记用的。这时教师再抛出问题,如果这领的不是笔记纸,而是一个人一天的食物,大家又是什么感受?这种体验式教学形式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理解。
三、有效利用集体力量
无论教师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一些固有的问题只会被弥补,而无法被完全彻底的解决。比如学生的历史知识相对比较薄弱,缺少看待历史的辩证方法等。针对此类问题,一种比较有效的弥补方法就是利用起集体的力量,给学生更多沟通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彼此争论、辩难中互相学习,打开思路,全面理解,共同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给出的讨论主题要有充分的空间和适当的难度,切实起到锻炼学生的作用,不要让学生通过一两句话就得到问题的答案,失去进一步讨论的机会。
例如,儒家思想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利弊。经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加上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一些信息,高中生对儒家思想会有一些自己的印象和看法,而且一直以来各界对儒家思想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所以是有讨论的基础和空间的。这一讨论重要的不是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这样也并不现实,而在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进一步夯实学生对历史辩证法的认识,为他们今后在历史学科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创造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决定高中历史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而教师的策略方法又影响着学生是否愿意和可以参与到“历史”中去。望广大同仁能够重新梳理以往的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改进,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想牢牢吸引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去争取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庆.如何实现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J].江西教育,2017(27):22-23.
[2]刁建华.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微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3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