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7期   作者:马贝宁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有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将其有效渗透在日常的课堂实践教学中,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将就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前言:高中地理是一门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运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进而能够进一步明确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积极创新与实践核心素养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高中地理课程不仅包含有自然科学的内容,而且也包含了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高中地理学科可以说是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观念,指的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旨在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人地观念大多体现在环境问题上,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污染与保护角度来建立良好的人地观念。
        例如,教师在执教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时,就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给予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随后,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生活垃圾对海洋生态造成的破坏,以及汽车尾气对于大气的污染,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化丧失,还有水资源的短缺带来的生存危机等现象。从而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自认为生活中微不足道的行为,能够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巨大创伤,进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地观念和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周围的人一起养成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和低碳出行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创新地图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
        对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来说,其课程本身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区域性,高中地理学科可以说是一门以位置和区域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区域认知能力也被列为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新课标指出,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而地理图像可以说是地理学科必备的教学元素,创新地图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教师在执教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时,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以及红漠化这几种荒漠化的类型,这也是区域认知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组合呈现地理图像的方法,将这四种荒漠化的类型同时展现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对比和探究这四种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以及主要发生地区、形成机理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每一种荒漠化的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区域差异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区域比较思维以及区域认知能力。


        三、拓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也可以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实践能力中察觉到。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顺应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拓展合作探究教学的方法,进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执教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时,就可以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要求各小组成员能够选定一个社区,或者是利用自身的家人朋友资源,利用课下时间统计和调查社区居民以及家人朋友的每周用水情况,具体包含有用水量以及用水途径。在调查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数据记录和图表统计,还要指导各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地分工,保证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其中。最后,就可以让各小组成员根据自身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水资源的主要浪费途径和原因都有哪些,我们又应该如何有效节约水资源。
四、加强案例探究教学,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都过于侧重细化与讲解地理知识点。但是却忽视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都较为薄弱,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地理问题时,总是无法灵活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因而地理学习成绩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加强案例探究教学,以此来让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思维,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执教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时,就可以从中国南部盛产的荔枝这一亚热带水果入手。为学生设计“为什么中国南部地区更适宜种植荔枝”这一案例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先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考虑。之后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从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土壤两个要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和劳动力的因素中进行细化探究与分析,并自主探究出这些因素之间是怎样进行相互制约与联系的。最后让学生能够懂得从多个方面全面分析荔枝种植的区位选择,从而促使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
五、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教育部也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这也使得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的构建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就成为高中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在日常的课堂实践教学中,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不断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设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情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祖国和家乡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从而全面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素养和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在执教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内容时,就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或者是授课之后为学生展示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地理影像资料,如《美丽中国》、《地理中国》等纪录片的片段,还可以为学生渗透我国标志性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魅力,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掘乡土资源,能够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当地的自然人文特色,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到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中。通过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和领略自己家乡的人文景观,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文化传承精神。
        总而言之,基于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严格遵循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要求,能够准确把握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教学目标,进而能够不断探索与创新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通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创新地图教学活动以及拓展合作探究教学的举措,在确保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国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地理教学建构[J].名师在线,2017(18):16-17.
[2]姜妍.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