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之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而言,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阶段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为此,教师需要设计多种教学策略,并进行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美术 核心素养 教学方式 策略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具有全面的能力。对于小学美术学科而言,这一学科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也是美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需要对美术教学提起足够的重视,并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教育改革之后的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运用在美术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出能力发展的空间,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促使他们进行高效的学习。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趣味教学,优化体验
趣味化的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美术学习体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体验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小学生喜欢趣味性的事物。所以,教师可以从趣味化的角度进行美术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对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采取多种方式将之与美术教学进行结合,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如此一来,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优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四季的色彩》的教学时,我运用游戏进行了趣味化的教学。具体来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有其代表颜色,学生对四季很熟悉,但平时对四季的色彩没有过多的关注。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看颜色猜季节的游戏,即我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的色彩,每展示一个色彩,学生都需要猜测这个色彩可以代表什么季节。这样的游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四季的色彩的认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尤其是抢答时,谁不都不想落后。在这样的游戏影响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教师需要注重趣味教学,让学生享受美术学习,并积极进行美术学习。
二、探究教学,强化能力
探究性的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是他们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有效锻炼他们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养成自主思考与判断的习惯,对他们之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美术教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有意识地给学生设计一些探究任务。不过,教师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美术基础与认知能力,把握好探究的程度,让学生在探究中既能获得能力的锻炼,又能体会到探究带来的成就感。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暖色》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了探究学习。不过,出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考虑,我提前进行了一些铺垫。具体来说,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中他们经常会见到的色彩,比如金色的太阳、红色的裙子、蓝色的天空等等,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色彩带来的感受。比如,对于金色的太阳,学生可以感觉到温暖和热烈。通过这样的铺垫,学生会具备一定的对暖色的感知能力。所以,在接下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表现得非常认真,学习效果超过了预期。由此可见,教师需要注重探究教学,并进行巧妙地探究铺垫。
三、延伸教学,提升素养
延伸性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美术教材中的内容有限,并且这些内容只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内容,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教师可以在美术教材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进行一定的延伸。并且,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进行延伸,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延伸,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延伸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延伸学习。通过不同的延伸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多姿多彩的靠垫》的教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一些靠垫带到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积极,并且在学习结束的时候,还保持着极大的热情。趁此,我给他们进行了延伸。具体来说,这次的延伸与靠垫的功能性有关,比如在生活中,有很多靠垫的功能并不只在于靠着,还可以修饰沙发,也可以作为抱枕。而学生对这些方面了解不足,所以,我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介绍,意在加深学生对靠垫的认识,并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这样的延伸教学,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会更进一步,有助于他们的美术素养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延伸,并进行巧妙地延伸。
总而言之,美术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也更加热爱生活。所以,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目光放在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上,运用多种方式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程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进而更好地进行美术学习,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娜.小学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教育现代化,2017,4(51):373-374.
[2]王鹤.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