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增强探究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科普文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目前,教师对于科普文中的科学知识拓展还不够广泛,只是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文中的观点,而不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进行独立学习,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因此,创新科普文的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 科普文 教学方法
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学生阅读科普文,能够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拓宽自己的认知范围,感受丰富的阅读趣味;能够通过融入合理的想象对一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推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能够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整合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发挥科普文的教学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就从知识拓展、合理想象、信息整合等方面来论述科普文的教学方法。
一、知识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科普文最大的功能就是介绍丰富的科学知识。由于教材中科普文的篇幅是有限的,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的科学知识会比较笼统,或者只偏于某个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搜集丰富的科学资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阅读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更加全面的学习,比如,对于“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段论述,教师首先可以对中生代一词的含义进行讲解。学生能够知道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课文中所描述的能够飞翔的恐龙就是指翼龙。生活在约2亿1,000万年前到6,550万年前。学生还可以向教师提问其他关于恐龙的知识:比如恐龙的种类有哪些等。在这样的知识拓展中,学生能够借助科普文学习极大地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激发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二、合理想象,进行有趣推断
很多的科普文对远古时期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进行了介绍。但由于时代的久远,课文经常会采用想象的方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合理推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本中的推断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自主推断,感受探索未知事物的奇妙乐趣,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学习品质。
例如,在学习《琥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探索自然地乐趣。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一段进行思考:“一万年前还没有人类,作者是怎么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的?”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采用想象来获得知识的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生动体验。学生阅读“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能够感受到远古时期大自然的辽阔与强盛的生命力。可以从“忽然,有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等描述中想象蜘蛛与苍蝇搏斗的惊险场景,生动理解琥珀形成的有趣过程。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自然事物的奇妙,不断激发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信息整合,提高思辨能力
科普文的重点在于传达科学知识,因而具备很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中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归纳,总结文本中的说明方法和论述的总体思维以及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全文的写作方式有深刻的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敏锐与理性。
例如,在学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透彻的分析。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总结纳米技术的特点,以及阐述特点的说明方法。学生从“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等句子中能够知道本句采用了下定义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纳米技术具有精细的特点。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文章各段落的关系。学生能够发现第一段是引出了纳米技术这一话题,第二段是对纳米技术进行定义,三四段是介绍纳米技术的运用,最后一段是发表美好的展望。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刻把握文本的写作思维,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科普文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文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有效拓展,丰富学生的认知视野;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形成过程进行想象式的推断,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式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能够借助科普文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提高学习能力,全面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昊旦,浅谈第一学段实用类文体科普文教学的适性策略,《小学教学研究》,2016年04期.
[2]牛琳壤,语文实用文教学艺术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