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由于师道尊严观念的作祟,受陈旧教学方式影响,教师人文素养欠缺、考试方式死板教条、教学评价导向失衡,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于是学生们从内心觉得道德与法治课越来越枯燥,道德与法治知识越学越难,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激情。为了改变现状,笔者提出生活化教学,本论文主要是论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生活;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能力
知识的运用最终要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检验,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就必须从“知识时代”慢慢过渡到“素养时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要在内心深深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教学,笔者存在将教学的落实点放在“生活化”上。
一、打造生活化情景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化课堂,即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我们的生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当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结合主题去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领他们主动参与课题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课余生活的重要性和作业,能够自己去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从而培养小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生活与课堂的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链接教材,在新课导入环节从学生们的暑期生活切入,创设生活情境:“时间过得真快啊,感觉一眨眼我们的暑期生活就结束了,你还记得在暑期生活中令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吗?”“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课余时间,你都是如何度过的呢?”随后,在多媒体上展示学生们的课余爱好,如踢足球、看电影、打游戏等情景。这些生活化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课余时间度过的方式。在这样真实、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们从内心深刻认识到了:如果没有课余时间,我们的生活就不会如此多姿多彩,课余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生活化的能力课堂,培养学生能力
当教师完成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引领学生快速引入课题学习之后,教师就应该基于能力培养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主动去设置探究问题,鼓励学生们去调动所学和生活经验,在思考和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去获得道德与法治学科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时,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是“理解课余”,为了帮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课余生活的重要性,教师要摒弃以往直接告诉学生们答案的行为,而是通过设置合作探究问题“通过计算自己一天、一个星期的上课时间和课余时间,来理解课余生活、课余时间的含义以及意义。”将学习内容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抛给学生,鼓励学生们自己去通过计算思考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把自己的上课时间、课下时间列在了一个表格中,从一天、一个星期展示到了一个月,分析数据发现一周的课余时间具有是上课时间的五倍!随后,教师继续说道:“把你们平常的课余生活方式都列出来,我们再来汇总一下!”再次的汇总,学生们惊讶发现,原来每个人的课余生活度过发生都不同,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学生们不禁产生了迷惑:究竟如何在这么多的选择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呢?通过引领学生们参与合作探究,切实感受到了课余生活是多重要。在以上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仅强化了课堂所学,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探究意识以及学习能力。
三、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内容,强化教育效果
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特点是理论性比较强,然而每一个知识其实都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对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的抽象性概括,如何帮助学生们从内心去理解它们、接受它们,这离不开教学案例的辅助。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筛选案例,在合适的适合引入,引领学生们借助生活化的案例,主动去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们的实践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烟酒有危害 毒品更危险》,为了让学生们从内心认识到毒品的危害,能够识破毒品的伪装,我们可以引入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了解毒品是如何一步步损害一个的身心健康,是如何破坏一个家庭的。比起一味的理论灌输,引入真实的案例更能够加强教育的震撼力、说服力,让学生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毒品的危害性,并能够从内心自觉去抵制。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生活化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推动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05):43-47.
[2]唐燕.“摹仿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