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也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学习态度,更加积极高效的进行学习。因此,在初中阶段的科学教学中,为了让科学教学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进而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科学 探究能力 培养方式 方法研究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好奇心会加重,他们对事物的好奇不会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渴望深入研究。基于此,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时,教师应当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对于现阶段的教学而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既是他们取得长远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初中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并且,为了提升培养效果,教师需要研究多种教学方式,并从中挑选出适合科学教学的方式进行灵活运用。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趣味问题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运用趣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是因为趣味可以吸引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二是因为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强化。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科学教学内容进行趣味问题的设计。不过为了让趣味问题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事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趣味设计,这样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促使他们进行主动思考。
例如:在进行“空气”的教学时,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我特意让学生往天空中看,问他们天空中有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确定要回答什么,也因此这个问题具有了一定的趣味性。比如,有学生回答天空中有云,也有学生回答天空中有太阳,等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让课堂氛围瞬间活跃起来,在学生回答过后,我说出了一个答案,即天空中有空气。很多学生肯定地点头表示认可。趁此,我又问:空气中有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难回答出所以然来,因此,我让他们去教材中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探究非常积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会得到锻炼。
二、生活事物探究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可以运用生活事物来促使学生进行探究,一是因为生活与科学是分不开的,二是因为学生对生活比较熟悉,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来提升探究的效率,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带来的成就感。
所以,教师可以从生活的角度进行科学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生活方面来探索科学知识,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此既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思维。
例如:在进行“空气污染与保护”的教学时,我从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段与生活相关的视频。在视频中,学生可以看到人类在生活以及生产中造成空气污染的场景,比如汽车尾气,化工厂冒出的浓烟等等。在看到这些之后,学生才意识到生活与生产对空气的影响。趁此,我让学生从保护空气的角度对空气污染的类型和空气保护的方式进行探究。因为有所触动,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的思考较为多面,比如有学生想到了社会可以做什么,自身可以做什么。由此可见,生活角度的探究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强化学生的素养,所以,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设计生活探究任务。
三、教学延伸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从教学延伸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是因为在延伸中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内容,可以为更深程度的探究奠基,二是因为教学延伸可以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探索和思考。所以,在科学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进行教学延伸,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他们设计延伸探究任务,优化延伸探究效果。
例如:在进行“植物与土壤”的教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材中的知识教学结束之后,我给学生进行了扩展。具体来说,学生在教材中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知识,在扩展延伸中,我希望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所以,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植物种植的视频,并给学生布置了延伸任务,即选择一株自己喜欢的植物,亲自进行土壤的选择与种植。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施肥、光照等。通过这样的延伸实践,学生的思维会更加严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得到强化。所以,教师在设计延伸探究任务时,需要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学生提供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机会,并促进学生的探究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可以使世界更精彩,也可以使生活更便利,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更积极。所以,对于初中阶段的科学教学而言,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的魅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认识科学知识,并获得科学综合素养的强化,为他们之后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范立军.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4):139-140.
[2]沈福仙.初中科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J].学周刊,2015(1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