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与运用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7期   作者:冯俊婷
[导读] 从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来看,当前高中诗歌教学中存在注重整体
        摘要:从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来看,当前高中诗歌教学中存在注重整体,忽视细节;注重特质,忽视联系;重视解读,忽视应用等现状。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形式之美;用专题串联,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内涵之美;以应用为本,引导学生创造诗歌神韵之美。
        关键词:语言建构;高中;诗歌教学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高中诗歌教学现状
        (一)注重整体,忽视细节。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由于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所以在物欲横流、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很少有人去把玩这种贵族文学,更没有闲情逸致去感悟别人的心灵世界。而面临高考重压的中学生,在进行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用一种古董的眼光看待诗歌。教师在进行具体讲解时,也只是侧重讲解诗歌整体的内容主旨,忽视从细节看构成诗歌的具体意象、具体的表现手法等,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主观总体感觉,忽视语言细节,无从获得语言建构基础。
        (二)注重特质,忽视联系。语言学习是一种语言逻辑的建构和应用过程,是一种语言感觉语言逻辑的完美融合。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诗歌特质的解读,而忽视了相同艺术手法或相反主题的时刻进行分类整理,联系总结。这样割裂化、片面化的学习,语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重视解读,忽视应用。诗歌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活动的简约唯美形式。学习诗歌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语言感受能力、语言表达技巧。但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侧重引导学生记忆背诵诗歌内容而忽视了语言的应用。这样一来,学生成了记忆诗歌的书柜,忽视了欣赏诗歌之音,品味诗歌之韵,创造诗歌之美。
        二、语言建构与运用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对诗歌的语言是如此的重视,所以在诗歌的学习中,应从诗歌的建构与运用入手,层层深入,才能得到诗歌的真谛。
        (一)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形式之美。诗歌当中的诗眼,是一首诗的灵魂所在,是使诗歌耀眼生辉的聚光点。因此,诗人常常一字称工,反复推敲。不管是动词形容词数量,可以使全诗意境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揣摩,锤炼艺术手法,反复琢磨的情理、语感、形象意境,充分理解其内在的意蕴,推敲练字技术,享受语言知识建构的乐趣。如《沁园春雪》中“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这些字都是多音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读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这些字音读准,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前提。同时注意读出节奏,在这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只要我们将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另外,诗歌的表现风格有朴素清新、风趣幽默,大气豪爽等风格,体现了精致婉约之美、风骨挺拔之飒。

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感受其中的用词造句情感处理等手法,感受作者用典铺垫,渲染烘托,暗示省略等写作方法,进而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进行融合加工,形成良好的语言知识背景。
        (二)用专题串联,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内涵之美。诗歌是一种抒情志、明教化、激情思、展才能的方式。诗歌按主题分可以分为边塞诗、爱情诗、哲理诗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都可以让人感受到诗歌艺术表现之美。在学习大量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专题系列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将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归纳到认知体系,建立思维导图,使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联系和区别,了解的诗歌在艺术上的精炼传神,隽永唯美。通过对同时代、同背景下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展开联想,深刻了解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写作意图,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内涵之美。
        (三)以应用为本,引导学生创造诗歌神韵之美。意象是诗人将主观意念投射到客观事物中的艺术手法,是诗人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对外界事物赋予内涵意义的语言艺术现象。诗歌能够通过意象帮助人抒发心志,展现言简而意无穷,纸短而情无限的美妙。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大量朗读、反复思悟、多多创作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所学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进而体验诗歌朗诵中的上下起伏的音律,回环流畅的节奏,使学生在语言结构的过程中能够反复推敲,凝练诗句,使诗歌创作展现出自身语言的旋律、节奏、神韵,使诗歌富含哲理美、精神美。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经典艺术手法,并应用到写作中。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是儒、佛、道思想集于一身的苏轼精神上的一份豁然,豪放中的一种旷达。
        参考文献:
        [1]吴越.问道经典  取精用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列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0):46-47.
        [2]黄雪琦. 利用群文阅读”五步法”进行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实践探究[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148-150.
        [3]陈丁胜.信息化手段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以《沁园春·长沙》为例[J].品位经典,2020(02):135-136.
        [4]杨星. 以情感为中心助力高中诗歌教学[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7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