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放在了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上。笔者在本文主要从“创设合作性教学情景,用听促说”、“精心设计合作性游戏,以做促说”以及“组织合作性比赛活动,听说结合”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小组合作模式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口语交际
在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由于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理所当然的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只是简单的带领学生口头上面表达,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而忽视了为学生创建真正的口语交际环境,殊不知这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面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并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一、创设合作性教学情景,用听促说
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力丰富,同时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极大的好奇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合作性教学情景,并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出发,用一个充满趣味的合作情景来充分激发出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促使小组能够自然而然的参与到口语交际中。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地球环境被破坏的图片和短视频,使学生能够对其产生出强烈的共鸣。其次,教师可以将时间让给小组,使小组之间讨论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以此促使学生能够明白这篇课文题目的意义。最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学习上,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的沉浸在学习语文知识的状态中。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通过为小组播放图片和短视频来为学生创设情景,以此引导小组来共同讨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二、精心设计合作性游戏,以做促说
相对于死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更倾向于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设计合作性游戏,让小组在合作体验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口语交际,同时教师应该要注重游戏应该与教学内容是紧紧相连的,也要保证游戏的可操作性,使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游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以做促说”。
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凭借着课文的内容以及想象力,将这篇课文改编成一个舞台话剧。其次,教师留出时间让各个小组表演他们改编的舞台话剧作品,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成果做出鼓励性的评价。最后,教师可以说:“通过你们的改编和表演,你们能得到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吗?感情基调又是什么呢?”以此来引发小组之间的热烈讨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通过令小组共同合作将《卖火柴的小女孩》改编一个舞台话剧,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内容。
三、组织合作性比赛活动,听说结合
口语交际是听者和说者相互配合的互动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巩固语文知识的重要过程,而竞赛往往能更好帮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合作性竞赛活动,引导小组踊跃的参与到语文竞赛活动中,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和复习语文知识,使学生切实的体会到“听说结合”。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生的实际语文口语交际体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一个以这篇课文为主题的友谊辩论比赛,使两两小组成为辩论比赛的对立面对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展开辩论和学习。其次,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的方向和内容,并且在旁边加以正确的指导,以免学生脱离正确的轨道。最后,教师可以再公布哪一方获得最后的胜利,并且再将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做出总结:“经过大家刚刚的辩论,我们也可以得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就是只有不断地发现和探索,才能找到真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小组参与以本篇课文为主题的辩论比赛,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学生分成实力均衡的语文学习小组来共同学习,这不但可以调动出学生对语文口语交际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学习经验的互换,以此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口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东明.基于小学语文教材 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12):70-72.
[2]石达.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