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7期   作者:范开学
[导读] 道德与法治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摘要:道德与法治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学生的成长过程产生中举足轻重的助力,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与带领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重任。但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家庭教育的缺失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成为了当前教学工作中的两大阻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在其在校期间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更要求了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初步具备道德与法治意识,因而,教育部在2016年将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应运而生。那么,教师应当怎样在当前教育环境中更好的课堂教学工作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结合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展开论述。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家庭教育未及时渗透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的每一所小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学生的家庭中,这门课程的认知与肯定度却有待提升。家长对这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普遍停留在把学生培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而不知道这门课程的教学重心逐渐向法治方面偏移。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因此,要让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家庭教育的渗透非常重要。
        (二)教学方式死板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相对与其他课程来说非常新,也就意味着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处在摸索阶段。只有教师领会了课程的宗旨,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言传身教。但在现今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依旧沿用以往的传统经验完成教学活动,使得这门课程变成了死板的机械重复过程。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并不能让人满意,在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更多的教师倾向于采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从短期效果看,这种教学方式确实能够起到提升学生成绩的效果,而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上看,这种教学模式牺牲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进而使学生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的挖掘教材要传递的精神内核,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有效的树立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把激发学生兴趣摆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


        例如,教师在执教《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提问:“每一个同学在班级中都有几位好朋友,同学们能站起来说一说你和朋友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学生便能够踊跃的发言,进而将学生带入到本课的内容当中,让学生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且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合理的利用了学生对好友的观察,并能够以“友情”为切入点,通过兴趣迁移的方式,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过程当中。
        (二)建立生活化课堂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想要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从道德与法治的这一特性入手,紧紧地围绕现实生活,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或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境,构建生活化课堂。在情境中,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思考问题,进而促使学会把现实生活与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看待教材内容,在课堂中重新认识现实生活。
        例如,教师在执教《有多少浪费可以避免》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回忆,当自己早上起床洗漱时,是否及时的关闭了水龙头;在吃饭时,是否做到了不剩饭;做完家庭作业时,是否关闭了台灯。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在生活情境中注意到身边的浪费现象,并唤起学生自身的节约意识。
        (三)强调社会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经过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够应用与现实生活中的技能。因此,在教学过后,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更进一步的感受这门课程中要渗透的精神内核。
        在教学之余,教师抽取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让学生成为“小协警”;定期走进当地的养老院、福利院等地,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便能够逐渐做到知行合一,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出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成为学生今后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付出足够的汗水,才能逐渐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视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而更加愿意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更加充沛的精力与更加饱满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涂莎莎.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J].学周刊,2017(32):112-113.
        [2]柯杏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9(14):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