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7期   作者:张锐
[导读]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了每一个教师思考的问题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了每一个教师思考的问题,也给学生的未来社会参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形成新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带来的功利心理,重视学生的综合性成长,使学生的发展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重视起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独特优势,改变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存在着的不足,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信息素养;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阶段,而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知道新鲜事的发生,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养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以此来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导致了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不足的现状。针对这种问题,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把握好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信息途径去获得信息,并且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在未来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在过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并且给学生演示操作步骤,而学生只需要认真地听讲,并且复制教师的操作即可,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但是却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惰性,进而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愿意付出动力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遵循趣味性的原则,结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让学生自愿地参与进来。
        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是需要过渡的阶段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好把控,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并且随着学生的进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使学生可以获得科学的成长。
        开放性原则。文化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教材上知识的变化速度却是很慢的,如果教师一味地将教材上的知识作为全部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变得狭窄,也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形成,并且,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也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和开阔的视野,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保持开放的教学原则,结合信息文化发展的趋势,适当地展开课外教学,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
        二、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策
        1.使用多样化的课堂导入方法
        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对获取信息充满了兴趣,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课堂导入方法去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达到兴趣培养的目标。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包含故事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在使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时,教师都要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去激活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目的。
        比如,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教师可以使用游戏导入的方法。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适合用作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入手段,教师要加以选择,确保游戏与教学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游戏当中渗透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并且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再比如,教师还可以使用生活化的导入方法。

信息获取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生活,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需求,进而引出问题,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信息活动参与动力,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消化吸收。
        2.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信息素养的发展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对错综复杂的信息进行处理和消化吸收,从而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要注重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比如,针对学生的反思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梳理基础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清晰展示主体思维方式的图示工具,虽然很简单,但是起到的效果十分理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形成完成的知识框架,了解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首先通过脱离教材的方式去制作思维导图,之后再去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发现自己在记忆上存在着的缺失,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3.强调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践性
        信息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展开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使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整个问题,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信息获取和处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展开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时要确保活动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进来。
        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尽量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且使用同组异质的原则,确保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协调的分工与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还要重视起对活动的合理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趋于多样化,从学生在活动当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创意想法、表达能力、组织分工能力等等各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培养。
        4.合理使用课外内容展开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具有包容性,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去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上没有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时刻体会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究性与新奇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展开的课外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好是与教材上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可以构建初更加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使教学得到升华。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兴趣小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性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经历。
        本文针对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展开了一番叙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促进学生对信息文化的消化吸收。教师还要积极扩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信息应用意识,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明显提升,改善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不理想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所维佳. 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6.
        [2]裴琳. 面向初中信息技术的微课程设计方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3]李静. 初中信息技术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