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生物学科是一门与自然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之一,对指导人们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改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生物学科教学工作,希望学生通过生物知识的高效获取更加高效地指导生活。本文主要针对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如何更加高效地开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生;兴趣;创新思维;效率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学策略,广大教师开始从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高中生物知识较初中而言,难度有所提升,因此生物教师开始秉承新理念来逐步改变课堂教学策略,以此来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逐步提升以及思维的充分发展,为以后更好地生活与学习打下基础。
一、结合日常生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纵观高中生物知识网络结构图,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生物知识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与生物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开展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促使其学会从生活角度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进而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例如,学生在学习“酶的特性”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将课堂内容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以此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课上,生物教师展示出两袋洗衣粉,一袋上面标有“加酶”字样,一袋上面没有任何标志,问学生两袋洗衣粉的区别。学生仔细观看后将“加酶”字眼指了出来。教师继续问道:“如果让你去买洗衣粉,你会买哪一种?”学生纷纷指向加酶洗衣粉。教师鼓励学生说出缘由,学生根据个人生活经验,积极地发表着个人观点,教师由此引出酶的特性知识点。在结合生活内容或者场景的生物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能力也较强,能够高效地获取生物知识,大大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借助微课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高中生物知识具备系统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容易,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较多,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使用高效的教学手段,促使他们快速获取生物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微课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简便且高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某一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或启发学生,或为学生解疑答惑。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亦可借助微课进行教学,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和掌握生物概念或者其他知识,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
例如,学生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容时,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进行教学,逐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课上,生物教师通过墨水滴入水中扩散的实验引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随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以及主动运输的微课动画视频,鼓励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异同、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异同。学生在观看完微课视频后,能够清楚地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出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既实现了课堂主体地位,又提升了自身课堂学习效率。
三、组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高中课程改革进程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引起了众多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将之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其实验探究意义非常重大,因此教师想要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可以组织学生共同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生物知识,促使他们在积极探究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创新,最终实现高效生物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生物膜——系统的边界”一节内容时,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上课,生物教师首先将生物膜的概念、成分和功能等知识点讲解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了解生物膜对于生物的意义。随后,教师问道:“大家已经学习了关于生物膜的一些知识,那么如何才能制备生物膜呢?选取什么材料制备生物膜呢?”有的学生道:“植物细胞既包含细胞壁,又包含生物膜,制备起来很难区分两者,还是选择动物的细胞比较方便!”教师随之将提前转备好的猪的新鲜红细胞稀释液提供给学生,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实验来探究如何才能快速且高效地制备出生物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动手和其他人合作共同去制取生物膜。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思维很是活跃,创新能力和课堂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言而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中,高中生物教师应该采取高效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课程改革以及真正认识到自己课堂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意义,努力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学习氛围中。只有快速融入生物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才能够集中在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才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生物知识和提升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常录红.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000(003):57-57.
[2]杨永凤.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优化策略[J].教育(文摘版),2017(1):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