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占着半壁江山,习作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习作难已成为普遍的一个问题。经过实践,笔者发现教师“下水文”的出现无疑给中高段学生的习作起到了导航、排忧、解惑的作用,并提供了模仿的“引玉砖”。本文,笔者通过“聚焦现实,发现问题;形式多样,有效创作;把握时机,巧妙引领。”三个板块阐述了“下水文”在中高段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使它扬长避短,发挥奇效,让每一个孩子的习作快乐起航。
【关键词】 下水文 有效创作 巧妙引领 快乐起航
一、聚焦现实,发现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占着半壁江山,习作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厌恶写作文,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不知道写什么?
儿童年龄尚小,生活常识、经验比较缺乏,又不大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当面对某个主题写作时,往往难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素材,出现不知道“写什么”的现象。
2.不知道怎么写?
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更多的孩子面临的是初步习文过程中“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中的“写”的过程。即用文字“输出”孩子对生活的认识、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他们往往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不能自然地输出。关键是学生还没找到适合表达的方法等。
3.教师指导花时间?
教学中,教师“谈作色变”,看似课堂上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指导”,但学生习作提高不明显。
由此,写作文、教作文成了摆在学生、教师面前头疼又为难的大难题。经过实践,教师“下水文”的出现无疑给这个特殊年龄段,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学生,起到了导航、排忧、解惑的目的,并提供了模仿的“引玉砖”。同时也为教师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树立较为牢固的支撑。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不难看出教师“下水文”的魅力。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创作、使用和把握“下水文”,让它扬长避短、发挥奇效呢?
二、形式多样,有效创作
“下水文”,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学生熟悉的人与事为写作内容而写成的供学生阅读与参考且符合相应教学目标的一种作文形式。那么下水文该如何进行有效创作呢,笔者选取了实践中比较常用的三种方法。
1.学生视角的“移情”下水文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大、完美的化身。如何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更充分地发挥下水文的作用?笔者觉得在撰写下水文时,可以尝试去做一个真正的儿童,这要求教师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回归儿童,发现自己身上的“儿童性”,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语言,写儿童的生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情”。教师可以真实描写自己儿童时代的某些生活场景及当时心理,纯真烂漫地展露童年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内心,与儿童共同分享。比如,掉牙、跳方格,“偷”看电视等等。这样的写作身份,写作内容,会让下水文具有十足的儿童性,那么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老师也曾经是一个和他们一样的儿童,会越看越喜欢,乐于阅读,乐于讨论,更乐于模仿。
例如,执教五下第二单元习作“难忘童年”的习作指导课时,我写了这样一篇下水文——?
七岁的夏天,我最喜欢去便利店买东西,望着冰柜里的冰棒和一瓶瓶冷饮,馋得让人直流口水。有一天,爸爸给了我五块钱,让我去买瓶“绿茶”,还跟我开了一个小玩笑:“我可要上面有“再来一瓶”的啊!”爸爸的这句话是我出了丑。
路上,我没心思跟卖水果的阿姨问好,跟小狗玩,经过了水果店,卖大饼店,我一直念叨着:“再来一瓶,再来一瓶……”好不容易到了便利店,便利店的老板娘可喜欢我了,一看见我来了,便说:“小妮子,来买什么呀!”“我要买“绿茶”,要有“再来一瓶”的。”我大声宣布。“好好!”阿姨说完便打开了冰柜门让我自己挑,我拿出一瓶,打开,没有。再来,打开,没有……我一连打开了三瓶,都没有。我闭上眼睛,默念:“一定有,一定有。”我又打开,又没有,我一下子泄了气,眼泪都快出来了。此时,爸爸来了,看见了一堆“绿茶”和瓶盖,便明白了一切。跟阿姨道了个歉,便带我回了家。
课堂上,当我出示这篇文章时,因为贴近学生,他们的反应很热烈,边读边笑,当他们知道这是我小时候发生的一件真实的往事时,所有的同学都因“恍然”发现,原来老师也曾经是个儿童,有和自己一样的傻得可爱的趣事,从而消除了所有的距离感。这篇下水文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写作的思路,勾起了他们对生活的回忆,他们的习作异彩纷呈:《童年二三事》《童年的相册》《抓鱼记》等等,篇篇文章充满童趣,饱含生活的浓郁气息。?
2.引导关注的“细节”下水文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教学中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处于起始阶段的中年级学生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缺少一定的观察能力,作文流水账现象趋之严重。因此,教师在写“下水文”时,要善于捕捉细节,对细节进行聚集,这样的下水文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捕捉素材的能力。使用的时候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主题比较宽泛,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我在班级中安排了两个队的拔河比赛,要求全员参与。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参与活动性极强。比赛结束后后,我便问获胜的一队:“你们是怎么取得胜利的。”学生有的说:“我们屏息凝神注视着对方的动静。”有的说:“我们的准备工作做的相当充分,扎着马步,每人的手都紧紧地拉着绳子。”我发现学生对动作这方面的描写已经引起重视,但比赛过程中的人物的神态也可以突出比赛的激烈。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出示了一段下水文: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
以上片段中,正是因为教师的下水文在写作时找准了切入点,就可以让不知如何聚焦,进行描写的孩子,有章可循。学生通过学习就会觉得细节描写并不是很难写的。这种教学的方式比纯粹的讲解更具体、更有操作性。
3.敢于创新的“趣味”下水文
这类下水文在想象类中较为常见,有时可用于说明文中。就像温州市实验小学赵铁峰老师执教的创意作文五上《“使用说明书”》中,教师通过趣味“下水文”领着孩子突破阻碍,获得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先以风趣幽默的谈话导入,出示自己与八个月大儿子的照片,溜溜球图片等生活化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导入习作主题——“爸爸使用说明书”。第二板块则从使用说明书的产品名称,生产日期,外观特点来介绍自己“爸爸”这一款产品的特点。出示范文,让学生动笔,写写“产品介绍”内容。接着介绍“爸爸”产品使用说明即怎么使用。再次出示范文引导学生发现说明文写作特点。赵老师利用举行“最棒爸爸产品发布会”,提示学生这款产品的“保养与维修”。用这样的创新形式,带着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习作任务。
三、把握时机,巧妙引领
教师的“下水文”是一把双刃剑,适时出现,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习作水平;若时间、方式把握不当,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个性表达,甚至使学生养成依赖性。因此,“下水文”的使用应该做到张弛有度,富有变化,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下水文”呈现的时机,巧妙地进行运用。
1.作前“下水”,探清习作“虚实”
于漪老师说:“教师要学生走这条学作文的道路,自己必须先探路,亲尝甘苦, 洞悉关隘沟坎,寻觅跨越的良策。不如此, 就难以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当学生面对一些新文体或陌生的题目时,往往会无从下笔。这时,教师就应打头阵,先下水摸摸底,弄清本次习作的难点、重点,写出“下水文”,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立意、选材、构思等。学生会从中得到启发,得到习作灵感,使教师的写前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用。
例如,指导四下第五单元主题为“生命”的习作前,我开始构思“下水文”,思索良久,我为选材犯了愁:这个主题太宽泛了,该选什么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呢?我们又经历过或看到过哪些有意义的事呢?由此,我想到,我的困难必然会成为学生们的困难:难以选材,找不到生活中现有的材料。于是,我决定,以此为突破口,结合整组课文,进行归纳题材——植物类 动物类 人物类。当然,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许多“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我又引导学生还可以从“新闻故事类”入手。以“下水文”为例,帮助学生找到相应的题材或者提供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顺势打开话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只是此时呈现的“下水文”要写得简略一些,多留些空间给学生,避免学生不再主动思考,形成简单模仿的依赖。
正像崔峦老师说的那样:“教师‘下水’,这是最切实的指导。写与不写大不一样。”体验了写的难度,摸清了难在哪里,想好了应对措施——通过“下水文”预热之后的写作教学,必然会有的放矢,轻重适度。教师可以从容地带着学生绕开那些“暗礁”,涉过那些“险滩”,给他们以最得力的启发和指导。
2.作中“下水”,搭建习作“桥梁”
习作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构思到一半就遇到了瓶颈,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如果此时老师能出示下水文,让学生读读,议议,搭建习作的“桥梁”,扶学生走一程,替他们排忧解难,学生就会大受启发,如春风化雨,甚至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1)基于文本,用“下水文”引导遣词造句
2011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年级,应以构段训练为主。那么,文本中有特色的段落训练就成为我们习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座桥梁。片段式的引导关注的“细节”下水文就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求观察校园,并写一篇习作。部分学生能找到自己想写的校园景物,但不知该怎样表达景物的特点。于是,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又顺势出示下水文:茶花真多啊,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茶花真红啊,红得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茶花真香啊,香得招引来了许多蜜蜂。
再出示:那一排排柏树细高而笔直,非常整齐地挺立在操场旁边,就像一队站岗的军人日夜守护着校园……学生读后深受感染与启发,发现可以用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一个景物介绍清楚,于是在习作中也尝试着写一些这样的句子,使习作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2)利用命题,用“下水文”引导布局谋篇
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如何安排详略和先后,采用顺叙、倒叙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进入高段,累积了这么多习作素材中,我们怎样让习作变得轻松又高效呢?根据命题的特点,用“下水文”引导布局谋篇,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在期末复习阶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命题都是相互有联系的,内容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例如“学骑自行车”的事情,就可以用在《一件快乐的事情》、《一件难忘的事情》、《我的课余生活》、《我真厉害》等的作文要求中。但是能照搬原文吗?答案肯定是不行的。这个时候进行整篇下水文的呈现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以后遇到不同命题,相同内容可以如何操作有借鉴作用。
例:学生作文《暖 暖 的》
今天是个双休日,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照在我们的身上暖暖的。我和爸爸说:“我们就趁这个好天气,打扫一下楼道吧!”爸爸点头同意了。
我连忙准备工具,两把扫帚,一个簸箕,再加两把拖把。我们开始扫楼道了。
我们先进行分工,我扫上面的,爸爸扫下面的。我们各自拿着扫帚开始扫了起来。我仔细地扫着,觉得楼梯缝里的脏东西好难扫啊!我就喊:“爸爸,快来帮帮我,楼梯缝里的灰尘好难扫!”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要耐心地扫,不然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的!”我听了爸爸的话,赶紧又拿起扫把耐心地扫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那些小垃圾扫出来了。我又遇到难题了,要怎么把扫出来的垃圾扫到簸箕里呢?爸爸给我示范了一遍,我看了就把簸箕放到第三个楼梯的下面,然后一级一级地扫,最后扫进了簸箕里。就这样,我三个三个楼梯扫,最后把楼道清理干净了。
我们把簸箕和扫帚放到家中。爸爸说:“我们换拖把来拖地吧!”于是,我和爸爸各自拿着拖把开始拖地,我把刚打扫好的楼梯拖了一遍。阳光照在楼道上,楼道很快就干了,楼道显得特别干净!阳光照在爸爸的脸上,爸爸变成了金色的,特帅!阳光照在我的脸上,爸爸说我这个时候特别可爱!
虽然劳动很累,但是看到楼梯变得一尘不染,我心里暖暖的!
习作中,及时的下水文指导,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可以这样进行命题的转换。 此时的写作就像变魔术一样,有趣又克服了害怕的心理。
(3)作后“下水”,比较中寻“良方”
鲁迅先生在谈及文学创作时,曾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他从作者的创作角度说出“改”对于文章质量的重要。管建刚老师的“作文革命”,指出了要加强“作后讲评”,他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点出评改环节的重要性。通过学生习作后,教师利用评后“下水文”,可强化作后点评,再次引领孩子,在评改环节中做一次心灵的旅行。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于“关爱”主题的习作中,结合班级爱心捐赠活动,要求学生写一篇以“捐款”为主题的作文,发现学生的文章就像流水帐一样,仅仅记录了捐款的过程,很是平淡乏味,缺少画面感。而本单元所提出的抓住人物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写文章的要求并没有达到与落实!于是笔者根据当时拍摄的照片,在学生原有作文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抓住心理描写,写了 “下水文”《捐款》的一个片段:
.png)
通过同学的文章与老师的“下水文”的比较,学生发现捐款过程中的内心独白可以将人物的美好心灵展露得淋漓尽致。接着,请所有学生再对照自己的文章,比一比,改一改,从习作中的“问题”出发,寻“病”开“方”,达到“药”到而“病”除。这样的写作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变得真实不空洞,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下水文”成了评后的一个良方。(如:修改后的精彩片段)
.png)
南宋朱熹有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水文”正是习作教学的“活水”,是儿童习作的“启发原型”和“言语范本”,借教师提供的“此岸”,以达到儿童言语的“彼岸”,抓住时机,发挥作用,灵活运用,让每一个孩子的“学”触手可及,让每一个教师的“教”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林玲.小学习作教学中如何巧用“下水文”[J].作文教学研究,2011.7?
[2]吴慧琼. “下水文”引领示范,让习作快乐起航[J].新课程·教师,2013.12?
[3] 李坚白.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周一贯.小学作文教学新概念研究[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