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中重组分组实验的尝试和思考——以《感受磁场力》为例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7期   作者:方志军
[导读] 响应市区共建暨何伟校长共同体,本着学习提高,研究促进发展的目的
        摘要:响应市区共建暨何伟校长共同体,本着学习提高,研究促进发展的目的,我准备了这一堂课《感受磁场力》,准备过程前后,不同老师给与了指导和中肯评价,感受了不同老师对内容理解的深刻、设计的巧妙、思维的缜密和角度的新颖。本节课设计之初,考虑到教学进度,在人教版选修3-1磁场一章《安培力》讲完后,想设计一堂感受课,独立于教材之外,又让学生加深课本内容的感悟,这样的课学生们可能没有感受过,如果增加一些对知识内容的体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像高考2017年新课标二卷理综21题,就有这部分内容和细节的考察,本着增加学生形象感受,对学生理解具体问题和分析会有所帮助,于是我就着手安排了一堂这样课的设计和尝试。
        关键词:物理;磁场;思考;
        安培力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影响因素,有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导线的长度以及导线与磁场的夹角,学生耳熟能详。但生活中具体实例如何分析,也就是安培力部分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如何开展,分析磁场对电流的力的作用的具体应用,比如电动机,学生是否依然清晰?制作过程又有什么注意事项,设计过程前后,我想把问题的思考和设计,拿出来与同道分享,抛砖引玉,让教学过程中能相应增加一些物理学科素养。
        关于这节课围绕磁场力的设计,我准备了四组分组实验。一、是两组简易电动机的感受分析:第一个是手工制作,让学生了解它的生产过程和工作原理,第二个是我用漆包线做出,让学生观察电动机,然后闭合开关使它转动,再把这两组电动机加以对比,让学生感受这两组电动机的最需要注意的点,也就是转轴部分。这个时机让学生体验2017年课标卷高考题,21题,让学生感受物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学生学的明白,玩中学,懂得道理。二、接着让学生感受第二类电动机,用粗导线只围成一圈,电池下方放一块磁体,然后线圈按照正负极连接并可以顺利转动,观察通电后的铜线,线圈就会出现转动,这个也让学生观察运动,分析原因,当他们观察到这个现象神奇的同时,感受其中道理,如果放到高考中,让学生了解该如何分析。三、观察和制作电动小火车,用纯铜线长线圈,平放到桌面,然后让两块磁铁按照同名磁极相对的形式连接到五号电池上,学生观察到电池突然动起来,感到神奇的同时带学生分析原因。四、通电溶液在磁场中运动,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这个现象,可以作为洛伦兹力分析,也可以在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按照电流在磁场中运动理解,学生观察溶液的运动方向,可以放入纸片塑料管等制作的类似漂浮物进行观察,通电一段时间,学生很容易观察,之后会有同学认为是水的对流,但调换电极后,学生会观察到溶液运动方向改变,就更能说明问题。
        筹备和制作过程的思考,一、电动机制作的时候选材,考虑到实际电动机过程的相对复杂性,而知识呈现过程又有一定问题的针对性,选定了两个模型,简易电动机的制作,关键过程在转轴,影响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电流导通的控制,一个是平衡位置的确定,分组制作了有固定模具的电动机,这样平衡位置更容易找到,缠绕导线的时候导线缠绕的可以更多一些,能到30匝,平衡的依然很好。另外,这个转轴是一个半边全导通,另一边半边有漆包线半边导通,而我纯手工制作缠绕的最后去掉漆包层的分别是半边,放到支架上,支架的接触部分导通良好,通电后学生观察转动起来,然后对应高考题分析问题。材料:学生组,电池盒,底座,导电支架,导线,磁铁。二、另类“电动机”其实就是一根无漆铜导线、电池、磁铁(铷磁),材料非常简单,但转动起来,对学生兴趣的提升却很大,制作时,将磁体吸附到正极一段,磁体正极朝下,导线围成任何形状,但要保证转动时基本平衡,不容易掉下。

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容易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本来转动很好的线圈,下次操作时,却不能保证每次还像以前一样转动起来,需要给驱动力,或者干脆逐渐停下来,我做了多次,都出现了这个现象,后来总结原因,是线圈转动时电流太大,转动的时间越长,接触点温度越高,极容易氧化,进而不能瞬间再次获得强电流,再次转动起来不容易,当下次再转动前,事先去掉接触点的氧化层,再操作时,现象相当明显,很容易就能转起来。三、感受电动“小火车”,材料制作简单,需要全新的软铜导线、磁铁、五号电池,需要注意磁铁需要略大于电池的直径,需要14.5mm到15mm,太大太小都不行,并且需要两块磁体,安装的时候有要求,NS极的同名磁极相对,然后放到电池的两端,放入后现象相当明显,然后学生感受后再进行现场分析,学生的理解会有加深。四、导电溶液在磁场中的运动,这个实验是对洛伦兹力的很好说明,可以用左手定则进行解释,也可以用安培力说明,尤其对改变电极后溶液运动方向改变,学生兴趣会陡然上升,材料选取:学生电源、硫酸铜溶液,漂浮物(可以用塑料片、铅笔削、塑料管、纸片等)、改装容器(我选用的是废弃的光盘盒子)、铜电极(我选用的是粗铜线,中间裸露一极,外圈用粗铜线缠绕)、导线、大环形磁铁,选取电极和溶液的时候,用硫酸铜和铜,经过事先操作发现这样选取的时候,溶液转动明显,另一方面,两极都用铜,不会出现气泡,根据化学电解知识,很容易知晓。各种组合实验分组时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和体力,但是收获还是很大的。
        上课完成后,对上课过程简单回顾,一、电动机的制作过程,做了预设,本想现场缠线圈,去制作,但是考虑一堂课的容量,这个比较费时,学生都容易理解的步骤,这么被我提前缠绕好,不知道这样采取措施,是否有不妥,剩余的制作过程还是比较顺利三分钟左右,就有一组完成任务转动起来,相继都完成了任务,之前本来设计了一组有点小障碍(两个转轴中有一个带漆包的部分有一小段没有漆,角度不对可能会转不起来),但也被顺利解决(让两个导电支架分开很远),我制作的演示的电动机,如果投屏集中观察还是很容易观察出差别的,投屏时稍微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没有显示出来,提前做好功课,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另类“电动机”,课程进行时,学生感觉很新奇,每组同学都有事前做好的线圈,放上后学生感到很神奇,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奋点,然后让学生仿照,重新自己做一个,实际操作过程,真有学生能做出,但有的组没有做出,课下,学生却可以进行相应体验,不知道这么处理是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让学生对这个现象进行理解,画图分析原因,这时,我在黑板进行集体分析,研究道理,学生理解起来,看效果和反应还不算难。
        三、“电动小火车”制作过程,有两组学生的电池没有反应,我把电池拿出后,让学生观察磁铁的放置方式,学生没有留心到,进而导致问题出现,感觉如果能让学生看到我的演示的话还应该能避免,分析原因的时候,按预计可以给出两种方式,但是我只给出了等效的方式,这个方法学生容易懂,但不知道这么处理和全给出,是否都相应合理。
        通过课程前后的设计,实验进行过程学生的操作、观察和对问题的反思、讲解后,学生对这部分可能会理解的更加深刻,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希望以后多向各位优秀的同仁学习,将来做出新的设计,在物理的教学上更上一个台阶。随着教学实践的时间增加,我也越来越感受到,高考莫不如此。
        参考文献:
        [1]李东荣.重视物理分组实验提升实验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174-175.
        [2]曹飞.物理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35):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