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化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7期   作者:郑春燕
[导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这时他们更加急迫地想要证明自己的独立能力,所以也会更积极地探索对世界的认知。而科学这门学科则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因为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中仍然不乏有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会使学生感到有些枯燥。因此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科学的特点,结合实验化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这样能够获得一个高效的课堂,真正帮助他们打开对世界的认知。
        关键词:实验化教学;初中科学;积极参与;方便理解;实践能力;强化应用;探究精神
        首先通过实验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果只是教师一味的说讲,那么学生很容易就引起厌烦,也提不起兴趣。其次,这种更加富有实践性的学习过程,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为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往往会获得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则带动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并且学生从课本上所学习到的内容只是白纸黑字,没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体会,但是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所得出来的结论,他们往往会更加富有成就感和愉悦感,这都会培养他们的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起来的意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强化对知识的应用水平。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过程,培养了他们对于科学的探究精神。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如果学生的课堂状态是昏昏沉沉,一直发呆睡觉的话,那么根本就毫无效果可言,也是对于课堂时间的浪费。所以教师才要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有些内容的确枯燥乏味,难免学生会出现疲惫的心理状态。这时则可以结合实验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动手操作,因为通过这种更加富有趣味性的实验过程,学生往往会更有兴趣,他们这个阶段正是好奇心较强,开始独立且自主的年龄,而通过自我的探索去获得答案,往往会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从而取得一个良好效果。
        例如,在教授“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时,首先我会使学生去思考,比如教室内的空气中,有没有一些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我们讲饭前饭后要洗手,是为了消灭手上的病毒和细菌,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这是因为自然界中有很多的生物是十分微小的,而人的肉眼观测到的距离则是十分狭窄的,这时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的工具,来观测微小世界。而通过对显微镜的使用,能够带动学生去观察一些更加富有趣味性的生物体,这样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提升他们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二、方便学生知识理解
        初中阶段的科学内容有些部分,已经比较富有理论性和学术性,它会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去理解,如果这时单凭教师的讲授和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很难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所以就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道具来加强学生的认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一个更深刻的记忆,会更加方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因为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真正体会每一个步骤所产生的变化,这种直观的体验往往是片面的语言文字所无法带来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地球仪和地图”时,当学生脑海中没有圆这一概念时,或者没有球这一概念时。如果教师要描述这一图形,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语言和理论性的术语去描述它,但是如果这时直接画出一个圆和球体,那么学生则能够直接体会到教师所要表述的点。所以有很多的科学内容,用语言来表述是十分苍白且无力的,但是借助这些外在的道具,则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结合实验这种方式,可以带动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地球仪就是一个帮助学生来理解地球构造的道具,结合地图,学生也能够更加清楚地明白一块区域的地形。


        三、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朝着青春期迈进,这时他们有了更多的独立自主能力,所以在面对一些事物时,也会有独立处理的意识,而针对科学实验,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当学习到一个新概念,或者认识到一个新的器材时,单单通过语言去理解是片面且枯燥的,但是这时通过实验的引入,则为他们创设了探索的可能性。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真正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具体的实验步骤,他们去思考相应的变化和接下来的内容,都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一个更加完整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教授“水的密度”时,水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液体,人如果缺失了水分,那么很容易就会面临死亡,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使学生自己去探索水的密度,先认识关于密度的概念和相关的计算公式,然后准备器材,通过测量水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密度,并且能够思考在不同地区水密度的变化是因为什么,这时他们很容易就想到是因为每个地方的地形,导致重力变化都有所不同。
        四、强化知识应用水平
        如果学习了相关的概念,却无法把它用到题目中去,那么只是把概念输入了大脑,却没有办法进行消化和吸收,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却没有办法将它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这样的学习就是徒劳的,就像现在的英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学生只会考试,却没有办法进行表述。科学更是如此,它虽然不是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考察科目,但它仍然需要学生加以重视,能够把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他们才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例如,在教授“电路的连接”时,学生在学习过相关的电路之后,要能够对这部分内容加以实践应用。这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电路,使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连接,并且能够思考教室内,或者自己家里内的电路排布,动手演练。并且一定要使学生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因为一旦有某一部分出错,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电路瘫痪,甚至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会导致危害生命的后果。而学生自己通过对电路的连接,则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五、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任何科学上所获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学生严谨细心的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发现细节所在,从而获得成功。比如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教授,其实这个实验并不复杂,但是很多人往往就是缺少了这种积极探索的实验精神。所以在初中这个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这一意识,在他们心中埋下这颗种子,他们才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浇灌培养,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哪个地方不认真或者操作错误,都会导致满盘皆输,所以才格外侧重对他们探究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教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时,这时我会先提问学生世界上,有没有真正的永动机呢?有没有什么办法是可以源源不断产生能量的呢?这时可以使他们思考自己的一些生活现象,有没有体现出能量的转化或是守恒呢?同样教师也可以使学生自己参考教材上的内容,来操作一些实验,探索是否可以创造出永动机。或者对之前所列举出的一些生活中,所包含的能量守恒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都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总之,对于初中阶段的科学课堂而言,结合实验的教学方式十分有效。它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出一个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并且能够带动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他们这种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带动他们去认真地探索,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这样为他们以后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季康林.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实现路径[J].学周刊,2017(13)
        [2]陆国水.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