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实施小学德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普遍存在做事磨蹭、不专心和浪费时间等拖拉的坏习惯,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和实践智慧,逐步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课堂 不拖拉 好习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培根在《论人生》中明确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日常行为习惯有好也有坏,好的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实施小学德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拖拉是形容一个人办事缓慢、不痛快、时间观念差、经常拖后期限的现象。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普遍存在做事磨蹭、不专心和浪费时间等拖拉的坏习惯,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不拖拉》,定位于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拖拉现象,发现自己的拖拉行为,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初步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和实践智慧,逐步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一、故事导入,树立做事不拖拉的意识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生动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说,特别有吸引力。教师用情节曲折、短小精悍的绘本故事引入新课,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边给学生展示绘本边讲述故事《拖拉鬼的生日派对》。教师把形象生动的拖拉鬼多纳的故事娓娓道来:太阳升起来了,多纳认为时间还早,睡了个懒觉,中午吃完饭后,多纳又睡了一会再出门买彩带、气球、鲜花和甜甜圈,到了商店发现彩带和气球剩下不多了,鲜花和甜甜圈都卖完了,多纳只好回家布置环境和做蛋糕。因为时间紧,多纳把气球吹爆了,把蛋糕烤糊了,一切都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好朋友长颈鹿来找他,说他还没发邀请帖,多纳只好出门发邀请帖。结果太阳已经落山了,多纳的派对还没有准备好,他的好朋友已经带着礼物来到了多纳的家,多纳非常不好意思,在吹蜡烛的时候说以后一定要把拖拉的坏习惯改掉。讲完故事后,教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纷纷表示:“多纳因为赖床,所以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如果多纳早上就开始准备派对,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多纳什么都说没关系,等一下再去做,所以天都黑了,还没有把派对准备好。”“多纳做事没计划、不专心,我们不能像他那样。”“做事拖拖拉拉,就不能把事情做好的。”绘本故事卡通形象生动活泼,情节有趣,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对于故事结果的原因探究充满了表达的欲望,从学生的发言就知道,他们都初步明白拖拉是坏习惯,做事要有计划,不能浪费时间,树立做事不拖拉的意识这一教学目标就达成了。
二、创设情境,体会做事拖拉的后果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解决了学生认知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矛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生动的生活情境:早上,小明因为起床拖拉,比平时晚了两分钟起床,导致出门上学也晚了两分钟。当他和妈妈来到公交车站的时候,他们搭乘的那辆公交车刚刚开走,他们只好等下一趟公交车,当小明顺利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迟到半小时了。妈妈接着搭乘公交车去上班,到达单位的时候已经差不多迟到一小时了。这时候,老师扮演的妈妈请出了学生扮演的“儿子”小明、小明的班主任,妈妈单位的领导进行现场采访,班主任对小明进行了批评提醒:“小明,要是你起床的时候没有拖拖拉拉,那你就不会迟到了,我们文明班评比就不会被扣分了。”妈妈单位的领导说:“你上班迟到,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要进行批评,同时你本月的全勤奖没有了。”一开始还不以为然的小明听到这里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妈妈催自己起床的焦虑心情,对由于自己拖拉造成的后果感到后悔和懊恼,同时也表明了今后做事不能拖拉的决心。班上的同学也都对小明进行了劝说:“小明,你以后起床不能再拖拖拉拉了,不能迟到了。”“我也试过因为拖拉,导致上学迟到,但是没想过这对妈妈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我以后也要改拖拉的坏习惯了。”起床、上学这样的事情是学生每天都经历的,是异常熟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就是学生日常生活情境的再现,变“活”了的 教材内容还原了学生的生活,课堂上学生对于因拖拉导致迟到造成的后果的体验又是真实的,可信的,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对于做事拖拉导致的后果不用教师灌输、讲解,学生就明白了,教学的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三、活动体验,感受做事不拖拉的好处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体验,那他们获得的感受更直接,感悟更真切。
教学中,教师播放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拖拉现象——课前准备做不好,让学生自己找原因,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是书包太乱而导致的。于是,教师马上突击检查学生书包的整理情况,发现学生的书包果然比较乱。接着,教师就播放了一个整理书包的视频,让班里的“整理小达人”向大家介绍整理书包的方法。学生观看完视频后马上进入现场整理书包的体验活动中。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学生们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按照书的大小、东西的类别进行分类整理,最后把东西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样放好。各组的小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评选出整理得最好的同学在班上进行表扬。在接下来的采访环节中,学生忍不住说:“这样整理书包效果很好。”“用这种方法整理书包比较快,比较省时间。”“这样整理好的书包,拿书的时候比较快。”在这一个环节中,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整理书包的体验活动中,他们先是检查自己书包的情况,然后学习整理书包的方法,最后把方法运用到整理书包的过程中,这“实践——认识——实践”的学习模式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他们接受,同时让每个人都有在课堂上参与的机会,学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运用方法整理书包的快乐,真正掌握整理书包的方法,也明白了想要告别拖拉就要掌握做事的方法技巧,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事半功倍。
四、集思广益,掌握做事不拖拉的方法
“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在这过程中观察生活细节,探讨生活现象,习得做事不拖拉的生活技巧。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小明把妈妈的画像贴在墙上提醒自己做作业要专心,告别拖拉的故事,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小明告别拖拉的方法就是提醒。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除了贴妈妈的画像来提醒自己,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提醒自己。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回答:“可以写一个‘快’字来提醒自己。”“可以像鲁迅先生那样写一个‘早’字提醒自己。”“可以画一个闹钟来提醒自己。”学生各种各样的提醒方法富有新意,方便操作,具体可行。教师给予了肯定,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思考:“除了提醒,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告别拖拉呢?”学生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有学生说:“我们做事情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对,做作业的时候不能看电视,不能玩玩具,专心一点,就能很快完成作业了。”有学生说:“我们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事情,就不会拖拉了。”“用4分钟的时间完成刷牙、洗脸,这样就省时间了。”“作业要在一小时内完成。”“轮到值日的时候,要在30分钟内完成。”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学习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都是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的好点子,好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发现拖拉现象,讨论告别拖拉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产生共鸣,珍惜时间,积极寻求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方法和技巧,逐步克服拖拉的毛病,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告别拖拉的好方法。
五、联系生活,践行做事不拖拉的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标准指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生活中有效运用习得的认知、方法与技巧,实现知行合一。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交流分享了告别拖拉的方法后就让学生讨论:“怎样排队才能做到快、静、齐?”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全班分享的环节,学生说:“排队的时候,大家不能争先抢后,按秩序走,会比较快。”“走出座位去排队时,要注意不要撞到桌子和椅子,也不要讲话。”“排在前面的同学从前门出去,排在后面的同学从后门出去就不会撞在一起了。”“要记住自己排在什么位置,不要走错位置。”“到了自己的位置后,要注意向前面的同学看齐,不要站歪了。”经过小组的交流,学生关于排队的方法直接有效。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同学们想到了很多能把队伍排得又快又好的方法,那如果现在就让大家来排队,能排好吗?”学生信心十足,齐声说:“能!”“那看看大家能在多长时间把队伍排得快、静、齐?”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迅速安静地从座位快步走到走廊,很短的时间就把队伍排好了,教师采访学生的时候,学生都按奈不住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我觉得这样排队纪律很好。”“这样排队省时间,又安全。”“大家都按照要求,动作迅速,不拖拉,就能够把队伍排得又快又好。”在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学生每天都会有排队的经历,但往往由于部分学生拖拖拉拉,所以队伍经常都是排得比较乱,而且花时比较长。现在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做事不拖拉的好方法并运用到排队中,队伍自然就能排得快静齐了。相信在这节课以后,学生排队都会比以往排得好。
总而言之,好习惯的养成,任重道远,贵在坚持。学生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养成并不是一节课、一天能做到的事,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适当提醒,适时评价,更需要学生能牢固做事不拖拉的意识,讲究做事的方法技巧,彻底告别拖拉,养成做事认真专注的好习惯,成就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志萍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困境及其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18,(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