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7期   作者:胡成梅
[导读]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分析和理解的
        摘要: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分析和理解的,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倘若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就会被阅读打垮,走进语文学习的误区,荒废学业。为了优化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就如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展开了思考,发现立足生活、情境、问题、实践,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能一味地求快,而是要求稳,帮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收获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教师围绕生活来引领学生感悟,使学生与生活有了近距离接触和分析的机会,让学生在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找到了语文的存在,使得学生不再轻视语文,而是逐渐改观,被语文吸引;教师围绕情境来带领学生领悟,让学生发现了语言描写中的意境,知道了怎样寓情于景,怎样打动人心,获得了心灵上的斩获,升华了学生的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问题思考的场景,使学生有了主动动脑的机会,不再麻木地听从教师的指挥,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倾诉中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实践,给学生提供学习任务,让学生有了警惕的意识,成为了知识的积累者和应用者,主动参与到语文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创新,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水平。
        一、以生活为风向标——提升学生对生活的领悟能力
        生活,就隐藏在学生周围,是学生拂过的一朵花,是学生看过的一次电影,也是学生与他人的一次对话,可以说,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以生活为风向标,提升学生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学生在生活中,更容易找到语文学习的感觉。
        在学习“咏柳”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内容,感受诗词学习的意义,帮助学生找到大自然的美好,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对《咏柳》这首诗进行了朗读,让学生在声音的起伏中感受诗词的魅力,理解诗人的感情。学生朗读后,了解了诗词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诗人在精炼的语言中分享了自己看到的春天来临时柳树的样子。接着,笔者让学生回想春天的场景,说一说春天让自己印象深刻,感到快乐的事情。其中一位学生围绕春天和小伙伴放风筝的案例,描述了春天微风拂面、满眼绿意的感觉,表达了对放风筝的喜爱。笔者在学生分享完成后,组织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学生联想到自己,认为诗人是喜爱春天的,通过赞美柳树写出了春天的美好。笔者还让学生对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分析。学生品鉴后,认为诗人通过将春风比喻为剪刀,运用拟物的手法赞美了春风的温柔和魅力。
        二、以情境为风向标——提升学生对情境的领悟能力
        情境,就像是教师手中的剪刀,通过修建学生的枝丫,让学生长出了优美的姿态,获得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以情境为风向标,提升学生对情境的领悟能力。学生沉浸在情境中,能够调动自己的参与,与作者形成心灵上的沟通。
        在学习“传统节日”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这些节日是怎样庆祝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为学生创设了幻灯片课件,让学生在课件中熟悉传统节日的特点。学生观看第一张幻灯片后,知道了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有着不同的寓意,是中国人庆祝的重要节日。笔者继续为学生播放幻灯片,将课文的语言罗列在幻灯片上,让学生结合语言来揣摩文章的意境。学生观看幻灯片后,知道了作者对不同节日的描写内容,被作者简洁、风趣的语言打动,产生了深入探索的念头。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插画设计,使学生能够用画笔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运用手中的笔,画出了传统节日的主要场景,感受到了其中的氛围。


        三、以问题为风向标——提升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
        问题,就像是堆积在山路上的台阶一样,看似不起眼,却能给人们提供大的助力,方便人们向上攀登。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以问题为风向标,提升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找到故事的来龙去脉,完善自己的思维。
        在学习“揠苗助长”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在学习中懂得一定的道理,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你见过禾苗生长吗?你知道禾苗生长的周期是多长吗?我们能提前用手拔它吗?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故事吗?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课文,知道了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课文通过描写一个种田人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学生先是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回到了禾苗生长的周期,认为不能提前拔下禾苗,会让它脱离土壤枯死的。接着,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分析,了解了种田人为了早点收获,想到了把禾苗拔高一点这个办法,认为禾苗这样可以早点长大,结果当然是不行了,禾苗都枯死了。学生对寓言的寓意进行了思考,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违背了自然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一事无成,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取经验教训,遵循规律。
        四、以实践为风向标——提升学生对实践的领悟能力
        实践,是需要学生一步一步丈量的,是不能脱离学生的参与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助力。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以实践为风向标,提升学生对实践的领悟能力。学生在参与实践的时候,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分析,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技能。
        在学习“曹冲称象”时,笔者让学生运用表格,围绕“称量大象”这一主题进行知识点罗列,将官员想出的称量大象的方法和曹冲想出的称量大象的方法进行对比,加入曹操的态度表现,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高明在哪里,理解曹冲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制作表格的过程中,熟悉了课文的内容,经历了曹冲称象的过程,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在当时的条件下更加便于实施,体现出曹冲是一个聪明、有智谋的人。
        总之,本文通过以生活为风向标、以情境为风向标、以问题为风向标、以实践为风向标,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领悟能力,提升了学生对情境的领悟能力,提升了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提升了学生对实践的领悟能力。低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语文的价值,对语文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能够与教师一起,走进语文的腹地,展开对语文魅力的挖掘,使学习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学生观察生活的风向标,能够看到语文在生活中留下的痕迹,知道怎样带上生活的眼睛来观察语文,了解语文对生活的影响,学会在生活场景中分析语文知识;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把握语文知识的内涵,感受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完善自己的语文思维,成为语文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引领实践,在操作中创新语文知识,可以展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成为知识的丰富者,对语文进行新的诠释,改善自己的学习现状,增添语文的吸引力。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可以综合学生的情况来灵活指导,加快学生的理解速度,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员军霞.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意见和建议[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147-148.
        [2]李相民.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7(S2):116.
        [3]李俊荣.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J].中国教师,2017(S2):117.
        [4]曹生明.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7(S2):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