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经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一种对才能的自信;李大钊掷地有声的话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一种对信仰的自信;阿基米德大声地宣布:“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世界。”这是一种对力量的自信。前人自信的话语,对我们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来说,在工作中有借鉴作用。
这学期我任高一(4)班班主任,从一开始我就注重对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各个方面给他们鼓励,让他们从心理上摆脱中考成绩在班级排名较差的枷锁,抬起自卑头,昂起胸来走路。下面以章某涛同学为例。
章某涛同学入学时,中考成绩班级排名52(倒数第4名),时常为此自卑,学习上精气神差。我注意到后,从各个方面了解他的情况。
一、该同学问题及行为表现
1. 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
2. 思想方面:自卑而又自尊,缺乏进取心。
3.性格方面:内向,倔强、固执,缺乏自制力。
4.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5.处事方面:处事情绪化,有逆反心理。
从以上的问题和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出该同学处在“学困生”的行列中。
二、有关该同学的家庭情况的调查
章某涛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外出打工,他从小在爷爷奶奶关心和呵护下长大,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后来他父亲再婚,放松了对他的教育,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表现出逆反心理。
三、分析问题的成因
针对该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后进问题来源于内因和外因,即自身内在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内在原因
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思维灵活,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基础不牢固,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形成了学习成绩差。
2.心理因素:由于过去一直不受到老师的关注、同学的抱怨、家长的很少沟通,经常处在自闭的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
(二)外在原因
1.鉴于他从小在家庭中缺少母爱,被爷爷奶奶所溺爱,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四、应对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根据章某涛同学内因和外因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会从“后进生”的行列中走出来的。我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如下:
1.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指点
使他觉得班主任在关心、爱护他,这样他才能相信班主任说的话,使他对学校生活充满希望,关心班级,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尊重他的人格
帮助他分清谦虚和自卑不同的心理品质的界限。使他得到人格尊重的同时,激发其积极向上的上进心,逐步克服消极情绪,培养有意识地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坚持下去就可形成稳定的情绪。
3.鼓励、支持、帮助他克服不动脑的习惯
鉴于他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帮助他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等,使之坚持不懈。
4.保护自尊心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学困生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们满怀期待,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
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使他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5.多方协调,不厌其烦
多方协调,不厌其烦,是信任与赏识教育学困生的重要一环。根据他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性,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对他的教育,我们做到了不厌其烦,这样,促使他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五、教育效果
经过半个学期的具体教育转化工作,章某涛逐渐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日常行为表现好转,与同学相处较融洽,能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而且主动和班主任、老师、同学以及父母沟通。
他的期中考试成绩名列班级第十,相对他入学时的中考成绩年级排名上升了600多名。他的学习热情高涨,对前途充满希望,对生活也满怀信心。他已经从“学困生”行列中走出来了,正在大步走向“优生”的队列。
从章某涛同学的转化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学困生同样很可爱。因为有过失,有缺点,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才更需要班主任给他们以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任和师爱的浸润,他们的成长更应该有“支点”的推动。那么,班主任如何让学困生找到自己自信的支点呢?
首先,班主任应该尊重学困生成长的环境,让学困生的成长环境时刻保持天然状态,真正让学困生有机会去全方位地认识、体验和理解自己成长的实际环境,而不是有意粉饰或者排除学困生本应自己面对的艰难境况。只有让他们亲身去体验、经历和排除一个又一个困难、障碍和挫折而学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素养。
其次,班主任应该信任学困生的成长能力,多一份耐心和信任。给学困生多一些自主磨砺的机会,让学困生撑起一把自信、自主的“伞”。
再者,班主任应尊重学困生的成长意愿,不应无端添加“个人色彩”。每个学困生的内心都有自己的梦想,班主任必须尊重、顺应其成长需求。应多站在学困生的位置用心捕捉其情绪变化和成长需求,不能只在意、认同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忽略、反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更不能只习惯、赏识自身的兴趣而疏忽、讨厌学困生的爱好,努力让育人实践不再捎带自己一厢情愿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这样说:能让每一个学困生抬起头来走路的班主任,一定是优秀的、称职的班主任!
班主任的爱是一种充满睿智和理性的爱,虽然着手于一时一事,却着眼于学生的一生一世。让我们班主任的爱像温暖的阳光、像绵绵的细雨,遍洒每一个学困生的心田,让我们的学困生在爱的沐浴下,以自信为伴,面对人生。同时,班主任的关怀和鼓励给了学困生另一种心灵取暖的方式,学困生在这种信任的关爱下,会“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盈一抹微笑,将自己学习的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