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宝藏》节目里最动人心魄的是越王勾践自用剑,金色银色相衬的剑身在时间的腐蚀中变成青黑色。但只要静静摆放在那里,就凝聚出王者之光。大凡器物精美到一定程度,就有了魂,有了冷峻的坚忍的不动声色的习以为常的魂。一所学校,十多年锐意前行,也便有了自己的魂。
关键词:铸魂之旅;追寻之路;身边的老教师
每当看到这些可爱可敬的同事们,仿佛能感觉到一些很老的神圣的声音悠悠传来。在身边的老教师身上,我看到属于松湖莞中的灵魂。
一
去年暑假我基本在学校,做高考题。十年真题,天利38套,金考卷45套,近三年各地的题目都抚摸了一遍,自觉还算认真勤勉。与此同时,我发现吴丰强老师每天早出晚归来往办公室与宿舍,就觉得好奇。交流之后,才知道吴老师一直在默默地用功,读书、写作,阅读诗歌理论、小说修辞艺术。吴老师学识之渊博、学养之深厚,放在哪里都是响当当的招牌,可他始终不停息地向前走。这学期吴老师在高一,同年级的老师说,吴老师太勤奋了,每个周末都看到他在办公室静静读书。
在吴老师身上看不到职业倦怠,始终都是对课堂教学、语文学科的不懈追索。他的“周记大点评”闻名遐迩,从字到词,从语段到篇章,进而到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处处可见慧心与关切。他常说,语文是人学,语文是让学生睁开眼睛的学科,是沉淀精神底色的课堂。为人师者,能不慎乎?可他又是如此谦逊。之前我们举办“松湖人文大讲堂”,吴老师建议将其改为人文讲堂。他说,大,还谈不上,只要有些微的光,就足够了。高一年级举办的“天香桂子落纷纷——教育教学思想分享会”,他建议改为教育教学思考。他说,我们不过是散居一隅的树、花、草,哪里敢奢谈思想?
今年,吴老师的专著《文字内部的风景》出版,内容都是吴老师对经典课文、名家作品的赏析,字字珍重,篇篇有味,从此成为我备课的案头书。我想,这本书就是吴老师潜心修炼,将来自阅读、课堂的金粉凝铸成出的“金蔷薇”。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古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这真是极美的表述。有时候想,教师与文字在校园、课堂上反复厮磨,蘸着时间的厚味,生命之精华缓缓发酵,便在办公室、走廊上;在晨光熹微、暮云合璧时凝出灵魂。这灵魂就是不知疲倦地折腾自己,苦心孤诣地打磨上课技艺,永不停歇地汲取内化。最后凝聚成一湖静静的水,绿树白云,由着身边的学生纷纷然来了,纷纷然离开。而吴老师,拿着过往学生的文稿,笑着说,这些文字,真好。
二
蒋丽老师是“湘妹子”,我从蒋老师身上深切体会到“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风采。理科班一些学生的英语单词不过关,蒋老师揪着学生挨个儿纠正,如她所言“一个都不能少”。一些学生的书写很差,蒋老师设置练字小组,从水笔的号码,到字母的笔画一一规范,组长负责监督,蒋老师负责审核,生生让几个自称“手残党”的学生练出了漂亮的英文卷面。一批学生口语发音不准,蒋老师就带领学生进行英语电影配音展示,放手交给学生排演组织,让学生亲身体会标准的发音将是多么精彩,在学生展示的时候,蒋老师在台下用手机认真拍摄,频频点头。
我曾经对于教育报以悲观,总觉得自己不是孔子、耶稣、毛泽东,没有那样的人格魅力,也没有高深的哲学思想,改变不了思想已经成型的高中生。更进一步,我总觉得一个人有所成就,一定会在高中阶段就已经走入正途,如果还表现出敷衍草率的样貌,那就证明他不是“那个人”,那么我的付出也必将徒劳。我长期用这样貌似自洽的“道理”安抚自己,尤其是在遇到不如意的学生成绩、不称心的班级事务时。
所以,我瞧不上那些以班级平均分提升、学生年级排名进步作为奖励标准的做法,我觉得这种做法“既土又俗”,缺少一种“高大上”的理论包装,是把学生当做幼儿园小朋友来哄。
可蒋老师用她“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神采”让我明白,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高中阶段是发展变化的,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未必准确,于是或退步于懒散、或落后于懵懂。我们不能用极少数人的头脑清醒、目光远大来要求所有人,毕竟,大多数学生如我们一样,注定拥有平凡的人生。我辈教师只是他们人生的匆匆过客,大概率不能对他们的人生走向产生作用。但,学生处于高中阶段,能多考一分,就能在高考时超过千百人,就可能去往心目中的高校。且,以班级平均分提高为奖励,就是撬动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精神,这是蹲下来和学生同欢乐共担当,是真正切入大多数学生的心里。
我曾经创造出一句“歪理”——情感是教师的工具手段,以此来消解师生情感淡薄的处境。可经由蒋老师,我终于明白:情感是教师的工具手段,没有情感就难以走近学生,达成教育效果。情感更是教育工作的目的,师生间氤氲起的那份安全感、信任感、亲近感,就是教师工作的价值皈依。
蒋老师的倾情付出换来学生满满的敬重与爱,每次下课常被学生簇拥。有一个女孩子时常喜欢依偎在蒋老师的臂弯,我问学生为什么,她说:“小时候,我妈妈不在我身边,蒋老师对我,就像妈妈那样啊。”
三
温冬生老师是资深“数学佬”,如同所有优秀的数学老师一样,额头逐渐“荒漠化”,大有“童山濯濯”的趋势。这就显得天庭饱满光亮,有显达之状,于是我们称其为“温总”。
温总对数学题目有着“偏执”的要求,每当在班级看晚修时,温总俯首电脑前,用心选题、组题,于是被学生拿相机偷拍了温总的照片,进而变成表情包“暗中观察”在班级流行。折腾自己者,往往不会放过别人,在温总的要求下,数学备课组诸人准备题目皆“严阵以待”,因为时不时就会因为“一道题”产生纷争。久之,我等闲人皆能听声辨位,不用回头就知道数学组“内讧”,赶紧抓起耳机欣赏音乐为上。也许,温总真如人所说,可能是一道数学题成了精,总在寻找同类。对题目精益求精的温总,对学生关爱有加。总有一些孩子陷入数学的泥沼,或信心不足,或思路受限。时常出现明明思维梳理了好几遍,一考试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境况。温总从不曾因此批评学生,他总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还需要继续强化,于是继续耐心地温存地用方程、函数编织一片又一片的梦想花田。
高三八月提前上课,我和学生一起准备教师节礼物——每个学生和科任老师合影,冲晒出照片,写上学生对老师的祝福与悄悄话,装订成影集送给老师。可温总一直都不愿合影,自言近十年不曾拍过照片。直到八月底,实在不能再拖了,就让学生“请”温总到高一楼顶楼拍照。当看到两个课代表几乎架着温总走过来后,学生一片欢呼,纷纷围聚在温总身边合影。没法子,有人气就是有人气,我只能心里暗戳戳地嫉妒,还要笑着拍照。
总之,每当看到这些可爱可敬的同事们,仿佛能感觉到一些很老的神圣的声音悠悠传来,声音里有笃定不变的坚毅,也有吟啸风月的趣味。天长日久,这些人、这些声音就赋予这块土地以灵魂——认真、勤勉、永不止步。一直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我愈加明白:明月在怀,便当映照身边。即便光仅五尺,也是明亮一方。
参考文献:
【1】于波.寻根之旅铸魂之旅励志之旅[J].金山,2016,000(010):66-67.
【2】陈智文.让梦想照进现实——我的教育教学追寻之路[J].小学教学,2009,000(021):43-44.
【3】严寅贤.教书与铸魂—一个语文教师的教育情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