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刚刚开始接受正规的知识学习,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同时由于年龄较小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认为很多事情比学习要有趣的多,特别是像科学教育这样的学科,其本身带有一定的科学严谨性和抽象性,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知识无法理解。并且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实验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而是实验过程的趣味性。所以如何在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同时,还能够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基本需求,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在传统科学教育当中,教师只是将知识传达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从而忽略了教学的真正意义。而现代教育当中,要求教师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目的,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全面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合理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所以本文针对如何开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简要分析。
一、科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科学核心素养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建立能够合理运用科学来加强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品格和能力。而核心素养的第一个关键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科学性,要求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教育发展,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重视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角度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在科学教育当中合理的运用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用科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为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创造良好基础。
二、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重要性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青少年的科学实践研究,并且经常组织科学竞技活动和趣味科学活动。美国在八十年代就将科学技术和数学作为教育的目标,如今看来,美国已经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有很多高新技术一直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现在正处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努力,所以,科学教育极其重要。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是科学技术教育的开端,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时候,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要意义。
(二)面临的问题
通过相关研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美国的小学课堂更像是幼儿园,中国的小学课堂则更像大学教室。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文化、教学观念、社会发展等。西方的小学教育鼓励儿童独立、自主、有个性化倾向。而我国的小学教育则强调儿童要适应集体生活,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限制。经过漫长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成了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观念,在这种教学观念下,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却一带而过。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不良影响,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就会受到限制。
三、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策略
(一)优化课堂氛围,提高科学学习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就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只有对一件事物充满兴趣,才会专注的、自主的进行研究和学习,那么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达的主要途径,是我们第一个要优化的目标。
例如在讲解《谁能传播声音》这节课程当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声音传播的小游戏,如让学生分别使用纸杯,玻璃杯,塑料杯放在嘴上说话,然后让其他同学来通过声音来猜测说话的时候用的是哪一种杯子。或让学生将耳朵贴在桌子上,用手轻轻敲打桌子的腿,看看是否能听到声音等等与声音相关的趣味实验。然后通过这些游戏小实验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还可以通过哪些物体进行传播?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体会科学带来的乐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视科学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在科学核心素养当中,最为重点的就是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以科学为基础培养符合自身社会发展的技能和品质,这些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科学实践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在现代小学科学教育当中教师不止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科学实践,培养自己能够用科学来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种子发芽了》这门课程,在课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颗种子的生长过程,但是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无法深入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尤其是种子的生长过是缓慢的,同时需要如水分、阳光等多种因素来辅助成长,所以为了让学生近距离详细的了解一颗种子发芽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种植一棵植物,通过每天的记录和观察来感受一颗种子从埋入土中到发芽的神奇之处,让学生在深入学习科学教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增加课外阅读,扩大知识范围
小学生时期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最为强烈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一切未知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所以对于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可是相比于课堂知识,他们更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知识学习的内容。虽然我国现在教育在不断进步,但是主要的教学模式还是以课堂是为主,既然是以课堂教育为主,那么对于所讲授的知识就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情况和当下的教育要求来制定。所以这样的教学就会限制的了学生知识内容的获取量、获取方式以及获取范围,为了改善这一教学问题,我们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开始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补充。
例如在讲授《火山》这一课程当中,对于这一自然想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经常见到的,尤其是小学生处于知识学习初期,知识量相对匮乏,所以对于这样不常见的事物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查找一些关于火山的书籍或视频,通过阅读和观看来了解火山的形成、喷发的状态、以及所带来的危害等等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延展性学习,增加知识量扩大知识范围,培养良好的探究思维习惯。
(四)在试验中培养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核心素养
科学试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科学作风。科学具有严谨性,科学试验必须细致认真,不能有一丝的疏忽。比如在“观察月相的变化”的科学试验。这一实验,需要多个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学生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断的观察月亮的变化,写观察日记,并在最后总结出实验报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要求学生拍一些月亮在各个阶段的照片。这样的科学试验让学生有参与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对试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结束语:
俗话说:“培养良好习惯要从小做起”,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强,所以在小学教育时期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性思维习惯和理性逻辑思维,为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核心素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老师要重视科学核心素养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影响,不断的优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航,李倩.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研究[J].魅力中国,2019,(52):151-152.
[2]范启贵.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研究[J].读与写,2019,16(2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