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认识了一个孤独症孩子,叫苏同学。
第一天
踩着明亮的秋阳,老师和同学们都来到操场上,准备开始升国旗仪式。刚刚组织好,忽然一位老师说:“出事了!”赶忙去看,发现启智四年级的班主任正痛苦地蜷着身躯蹲在地上。一问方知,被一学生肘击了暑假中刚完成手术的伤口部。循着那位老师手指的方向,我发现一位女同学,个高1米5左右,穿白T恤、黑中裤、粉红运动鞋,头饰三只黑白相间细水晶发卡,肤色很白。她站在队尾,头低着,木木的。
这是谁?我问。老师说,这是刚刚插班的叫苏同学。
观察她,面容娇好,眼睛黑白分明,瞳孔清亮,不像智障儿童。经老师介绍,原来她虽随父母同住,但父母上班时,就把她关在家中,长此以往,导致孩子拒绝与他人交流,且见到生人就紧张。而这一天早晨,正是妈妈的陪同下,才跟到操场上站在队后边。由于前边少先队辅导员在整理队列,她没听指挥,潘老师就过去引导她,没想到刚刚轻轻一拉,冷不防就中了她猛的一肘。
第二天
从上学期开始,我调到启智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于自己学的不是启智教育,对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一窍不通,这对管理显然是很不利的。因此不得不要求自己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力求把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各方面工作做到位。
上午,上完自己的课,到启智教学楼巡查,发现这个孩子正一言不发地站在教室窗外,眼睛看着室内。我向教室走过去。正上课的老师看到我来,连忙过来解释说:“她坚决不进教室,可不是什么体罚之类的。但也不乱走,就这么站着。”我跟这位老师说:“没事,你先去上课吧,我和她说说话。”
从姓名、爱好、家庭各方面,我和她说了足有二十分钟,可任凭怎么友好,任凭怎么问询,她都不回答,只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无语地看着。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也不说话,就用目光与她对视,想从她的眼睛里寻出一些东西。孩子的眼睛又黑又亮。开始时还有几分紧张,但是慢慢地我从里面看出了一片纯净。我寻思这孩子一定没什么大问题,在集体生活中过一段时间,会好起来的。谈话最后,我说:“今天是孟老师和你第一次对话。通过这次谈话,我们也就是朋友了。老师有事要走啦,能不能握一下手说再见呢?”她用黑亮的瞳孔盯着我看,身体疆硬,一动也不动。离开她时,我又说:“过一阵子老师还来看你,到时候想让你亲口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好吗?”她仍旧没反应。
老师告诉我,这孩子很奇怪,就是不愿意进教室,阳光体育或室外活动都很好,能跟着一起活动。我对老师说,可能是她常年只陪妈妈在家,也常被关在家中,对室内有一种恐惧吧!也或许她自己认为不应该和这些智障儿童在一起呢!在我看来,这孩子一定没事,过不了两天会好起来的。我们只要做到真诚地关心,友好地对待,一定会好起来的。
第三天
上午去看她,惊喜地发现已经坐到教室里去了。真是太好了!
一走到四年级窗外,她就发现了我。我对她微笑了一下,然后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老师告诉我,今天好不容易才把她劝到教室里边去的。我说:“挺好,她会一天比一天好的。”
下午,阳光体育时又观察她,发现明显比前两天好多了,虽然在队伍中走着走着会掉队,但在我的要求下能很快地跟上。当她走得稍微快些的时候,手臂会不自然的蜷曲起来,五指也会呈痉挛的状态。活动结束,她很自然地随副班主任走向教室去了(正班主任因受她的肘击而在家休养)。
第四天
昨天秋阳高照,今晨却淫雨霏霏。一大早来到学校,巡查一番以后,坐到这里,写本应昨天写的东西。昨天因为工作给耽误了。
中午。到校时,刚刚过两点。走到长廊边就看到苏瑶和她的妈妈正在教学楼后,站在草坪边微笑着谈些什么。想起早晨的错过,赶忙走过去和她俩打了个招呼。
当作妈妈的面,我问孩子:“今天可以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了吗?”
见孩子还不说话,就背过身来,用很低的声音向妈妈询问孩子的成长状况。因生怕会有一些什么话不该让孩子听到,就邀请她到我的办公室去。转脸用很大的声音对苏同学说:“跟妈妈一起去认识一下老师的办公室好吗?”
当我问及平时是否经常让孩子到群体中生活时,妈妈一脸羞涩,说:“孩子已经是这样了,我哪好意思再把她带到那些场合去啊!”
原来如此!这是残疾儿童父母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
“你们千万不能再这样做了,这不利于孩子康复的。你的孩子,在我看来主要是心理问题。如果你留心观察她这两天的状况,应该感受到变化很大才是。我们老师安排了学校最伶俐的俩女生跟她经常在一起,她的表现非常好。今后你们必须去掉自己心里的这一阴影,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一些,让我们共同把孩子教育好行吗?同时我也希望你们能经常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老师交流交流,会有好处的。另外,看上去你们是很有文化的人,找一些有关孤独症儿童教育的书籍学一学。”
妈妈很受触动,说以后一定经常与老师沟通。
第五天
刚刚从四年级教室回来,是带着激奋的心情回来的。因为我现苏同学能够与老师简单交谈了。
从早晨说起吧!课间操时,雨渐渐停了。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一起来到操场上。因为有几个高年级趁着地面微湿去开心农场劳动了,人不齐整,所以要求低年级同学继续跑步。都出发了,我看了一眼四年级的队列,苏同学人呢?老师笑了,在你身后。我掉转头一看,嘿嘿,果然,正在我身后的墙跟下站着呢!
我向她招手,说:“快过来!和同学们一起跑步啦!”
她听了,向我走来,然后沿着跑道向同学们走去。看其步辐,明显是追赶着。于是我追了上去,叫停了四年级的队伍,对全体同学说:“让苏同学当领队,同学们跟着她一起走好吗?”同学们大声说:“好!”
苏同学领着队列,走得很快,且笑容满面。一边看着她,我一边和班主任潘老师谈了几句话。要求她以后就试着让苏同学带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话语间,潘老师明显露出对她心有余悸。但潘老师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的老师,是做事非常认真的年轻人。
下午阳光体育时,潘老师果然按要求让苏同学带队,她做得很好,我就没有多去干预,而是集中精力应对与她同班的另一多动症孩子。结束以后,跟到四年级教室,继续进行整顿。这是一个非常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整顿完了,潘老师进来给同学们分发苹果吃。我走到苏同学面前与她攀谈,问她喜不喜欢吃苹果,愿不愿意对我说自己的名字?她对自己的名字仍避口不言。关于吃苹果的话题,在我连问三遍以后,倒真回答了,很简单:“不吃”、“甜”、“不饿”。另外还文不对题地说了其它的词语,如:妈妈、爸爸、舅舅等。在对我说这些词时,似乎一脸恶作剧的笑。其他同学都配合着我与她说话,她显得很开心。
这时潘老师递给她半个苹果,(苹果很大,每位同学都是半个。)她趁我和别的同学说话的当儿,伸手就拿了过去,但没放到嘴边咬。我与她开玩笑:“你刚刚说不吃、不饿、不喜欢的呢?嘿嘿,你骗老师!老师看你倒是非常想吃咧!瞧,口水都下来啦!”(孩子的嘴角真有馋涎了。)
听我这样说,她有些害羞了,头扭过去,拿着苹果放也不是,吃也不是,显出纠结的样子。
潘老师说:“可能我们不看着她,她就会吃的!”
我想,有道理,起身就要离开。忽然,很清晰地听到她对我说:“再见!”
我猛地转过头去,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她说的吗?但潘老师正站在旁边,证明没有听错。于是,连忙向她摆手,说:“对!好!再见!”
……
后记:一年后,孩子有了很大的不同,还获得过学校颁发的进步生表彰咧!再后来,由于她的妈妈要到在江南工作的老公身边去,而把苏同学一人留在学校实在很不放心,所以就带着孩子一起去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