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学生对各种文体的阅读到达一定阶段后,再鼓励学生进行完全独立阅读,而这种阅读就是真正的个性化的绿色阅读。当一个人读的书构成一种精神,它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读书能让人变得谈吐优雅、幽默风趣;举手投足不卑不亢,自信从容。
关键词:互动 绿色 涵养
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要让潺潺的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的课堂。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冥思体会中领会语文阅读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一、让语文课堂诗情涌动
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们或表现真挚的友谊,或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或表现高涨的工作热情,或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勇敢精神,《和时间赛跑中》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这意味深长的哲理,《永生的眼睛》中的父亲那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二、积极引导,延伸阅读
所谓延伸阅读,就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所进行的独立阅读。在很多人看来,学生的延伸阅读应该是全放手的,完全的个性化阅读;而我们的主张是阶梯形开放。在初中一年级刚刚步入独立阅读阶段时,我们主张教师的引领、示范,这样学生会少走弯路;当学生对各种文体的阅读具备了一定能力之后,再进行多维互动式阅读,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到达一定阶段后,再鼓励学生进行完全独立阅读,而这种阅读就是真正的个性化的绿色阅读。而每一个阅读阶段,都辅以灵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投入,充分吸收消化并提供宽阔的展示舞台,让学生尽展个性风采,获取不竭的动力源泉。坚持把文本的选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一点独立选读文章的权利,让学生获取了独立选读权力,通过选读的文章能够感动自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坚持把文本的阅读权还给学生。老师从旁鼓励,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习惯去研究文本,发现其闪光的珍珠。坚持把文本的话语权还给学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饱尝到了当家作主的滋味。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阅读,如一泓汩汩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如一方盈盈绿洲,为沙漠增添生命的颜色。
有了这片绿洲,孩子的学习生活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这片绿洲,生命便不再单调、乏味,了无生趣。
三、让阅读成为优雅的源泉
一个人读的书构成一种精神,它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读书能让人变得谈吐优雅、幽默风趣;举手投足不卑不亢,自信从容。总之,读书能使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变得风范奕奕,富有魅力,这就是“书卷气”的迷人之处。最能陶冶性情的文字莫过于经典诗文。经典作品犹如一棵棵大树,繁盛的枝叶过滤着浮躁、平庸、虚无的沙尘,深茂的根系汲取着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营养。让学生认真阅读经典,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丰富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让这些作品所展现的崇高境界,帮助孩子抵抗丑恶与残暴,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也获得对于古典美、现代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去提升自我,创造世界。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从《诗三百》到唐诗宋词,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让学生诵读古诗词,不光可以积淀文化底蕴,而且能提高审美趣味,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君子。
四、“扶”重在“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就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养成,便会转化为一种潜意识,对人生起着永久性的作用。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三坚持”。
1、坚持每学期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计划。计划要切合实际,要目的明确,要细致深入,最好是“定时、定量、定书”,一旦确定了就要严格执行。如我们班本期的课外阅读是这样安排的:周二、周四的中午自习时统一安排阅读经典著作,以集体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周五的午自习时安排好书推荐会,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以轻松愉悦为目的。
2、坚持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曹文轩美文赏析”“走进鲁迅”等,读书专题的选定可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可根据教材的读书内容而定,使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指导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笔记内容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如:“好词佳句”、“内容简介”、“读后感悟”等环节;更应该丰富多彩,富于个性,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内容。教师必须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给学生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受到自身认识、辨别能力的影响,对选择适合的读物还存在着盲目性。阅读时容易囫囵吞枣,不懂得消化吸收,甚至实行“拿来主义”全盘接受而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取向进行必要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