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类艺术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7期   作者:姜琳
[导读] 本文主要结合高职类艺术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高职类艺术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具体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高职类艺术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
        引言
在于艺术类学生的接触中,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聪慧灵敏、感性外向、最求个性的感觉。包括在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时,艺术类学生也会体现出更强的接受能力。但与此同时,艺术类学生也会表现出粗心大意、随性随心、缺乏组织纪律的问题。在众多心理的影响下,都使得针对高职类艺术学生的心理研究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者,要进一步剖析心理问题的沉吟,贯彻好心理树立的理念。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高职类艺术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
        一、高职类艺术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高职类艺术生能力层面的心理特征分析
艺术类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尤其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艺术构思等专业学习的相关活动中。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学习要求,使得艺术生长期处于创新的思考氛围下,成就了艺术生较高的创新力与想象力。
        (二)高职类艺术生气质层面的心理特征分析
艺术生与非艺术生在气质类型上存在着很多相同点,比如二者的多血质占比都很大。但不同点则在于艺术生的多血质特点要远远高于非艺术生。并且大多数的艺术生所具备的多血质特点都会体现在纯多血质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艺术生好动活泼、喜爱交际等性格特征。同时基于此,艺术生在进行学生与日常生活时,也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专注度。
        (三)高职类艺术生性格层面的心理特征分析
艺术生的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严重的自我主义和集体意识的缺乏。虽然也对社会劳动与社会活动抱有积极性和可定的态度,但与非艺术生进行对比后,仍可以看到一些差异。大多数艺术生都会表现出外向的性格,而部分艺术生则会表现为不稳定的性格特征。
        二、高职类艺术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自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从艺术生的自卑心理产生来看,首先是部分艺术生本身不具备扎实的基础课程功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半路踏入艺术专业。那么这一类艺术生不仅仅是文化学习能力低,对待艺术学科也缺乏兴趣和热情,使得他们在面对日后就业时出现了明显的迷茫。同时,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对待艺术类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偏见,否定了艺术生本身对艺术的追求,仅仅将其归类为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选择逃避基础课程学习。那么在外界舆论和学生内心的双重作用下,都导致了艺术类学生的自卑心理。同时,在这种自卑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发现与治愈的基础上,艺术生也会将其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使自卑心理逐渐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便会出现艺术生不敢接触社会,遇事总喜欢回避的特点。
其次,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贫富差距问题也在日益严峻。而这个问题在艺术生中尤为严重。一部分家庭是因为优越的条件而选择让子女进入艺术类,而另一部分家庭则是由于贫穷企盼望子成龙而选择让子女进入到艺术类。后者的学生便很容易在这样一个明显的贫富差距中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社会对艺术类学生普遍家庭环境优越的认识也会加剧后者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其在自卑心理的导向下逐渐矛盾化,进一步限制了这一类学生的发展。
此外,从自卑心理产生的行为导向来看,这一类学生由于自卑心理根深蒂固,往往会在经济、思想、见识以及社交能力上和其他艺术学生乃至普通学生产生明显的分化。并在长期的心理打击下,逐渐封闭自己。行为表现则体现在足不出户、沉迷网络、独来独往、沉默寡言等。
自卑与自傲很多时候处于同一问题的发展不同阶段。在过于自卑的心理导向下,学生多会表现为敏感易怒、猜疑多云,并具有更强烈的自尊心,也会在强烈自尊心的导向下形成自傲的性格。但此类学生的自傲性格更多是处于对自我的保护,从而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心理和不理智行为。
        (二)攀比心理,过度消费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个艺术生的培养,往往要比普通学生投入更大的成本,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艺术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优越环境占比较大的艺术生群体中,很多家庭是能够承受其这些经济成本,无论是日常用品,还是在孩子的视野开阔中,都舍得花钱。因此,也造成了学生的攀比心理、多度消费心理以及金钱至上心理。其中,攀比心理也被心理学界界定为性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定位,对学生的今后成长起到负面影响。同时,在攀比心理的导向下,也会使学生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盲目购买奢侈品、盲目购买品牌,从而加剧学生的家庭负担。而在近些年,随着网贷和消费主义的出现,一些即便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也开始纷纷陷入这个沼泽中,最终失去金钱的概念,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三)标新、求异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个性的追逐可以说是每一个学生在成长之路上都会出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艺术生中却更为明显和突出。真正的个性,其实是一种不盲从的理性,是一种自我的坚守。但是很多艺术生却将其理解为了“标新立异”,盲目追求和集体的差异。

基于此,也使得很多学生在成长中逐渐丧失了对群体的包容力,让自己游离在了群体之外,形成了狭隘的个人主义。同时,由于艺术类学生对个性的过度追求,也会使其对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事物产生抵触,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在面对很多事物时都会追求所谓的“独到见解”。此外,在过度自我追求的过程中,也会是艺术类学生逐渐忽视他人的感受,满目注重自我想法与自我意识,从而导致学生自我约束力的下降,使其陷入享受主义的泥潭中。
        (四)多度的“网络依赖”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设置来看,大多是都是为了迎合社会去求而设立的,其本质仍是市场经济下的求职与就业。对此便延伸出了网页设计、动漫影视、新媒体艺术等专业。而在进行这些专业的学习时,也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甚至包括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考试,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那么在这样一个学习模式下,便会不断加剧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感。
互联网从出现至今,始终伴随着“双刃剑”的标签。首先艺术生本身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能够在更为丰富的网络世界中得到提升和宣泄。但是在学生学习和宣泄的过程中,同样也会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高职艺术生本身属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健全,面对网络上各种精心包装,直指内心的信息,自然难以抗拒,也难以拒绝。从而被这些信息所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长此以往下去,也会加剧学生对网络的心理依赖。一些艺术类学生会因为学习的接口而心安理得的投身与网络之中,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最终导致沉迷网路不可自拔。
高职艺术生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情况是一个非常复杂也非常矛盾的课题。一方面在艺术生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些积极心理中,无不透露着年轻人该有的朝气。但是在积极心理背后,也会出现例如攀比、自卑、过度个性化以及沉迷网络的消极心理。它们对艺术生的打击同样是十分严峻的。对此,心理教师要基于矛盾体的本质,及早地进行干预,使艺术生能够得到更多正向的发育。
        三、高职类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在高职类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期间可借助学生会、社团等组织来分发心理健康教育传单,或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营造校园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工作,让学生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同时,也要打破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逃避,消除学生的羞耻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并积极配合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针对前文中所谈到的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情况,学校与教师也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等。同时,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活动与学生的专业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专业类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们通过自身的技能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在社会实际的过程中,也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天地。从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来看,很多时候也在于过分的压抑自我,以及对自我世界的过于沉迷。通过活动来让学生走出自我世界,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集体、在奉献、在汗水中感受快乐、感受自己专业的价值,从而树立起积极的心理。
        (三)开展多形式的心理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计算机也在不断发展。在传统形式上,心理教育多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来展开。那么一旦教育和学分相挂钩,其实会很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也并不是为了改善心理问题,丰富自己的知识面,那么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此,学校与教师要基于此打造更多元化的心理教育方式。例如,针对互联网的发展,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站中成立单独的心理教育板块,上传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文章,并开通论坛功能。学生可以在视频中了解自己的心理情况,以及在论坛中匿名倾诉自己的压力。同时,教师也能够结合学生们在论坛中 讨论的重点话题,进行教育调整,定期开展专题活动,更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此外,学校还可以成立有关心理教育的公会号,或者是根据当代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注册抖音、B站等有关心理的官方账号,以更大的平台和更具趣味性的方式来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关键在于要打破学生对心理健康只是一门课程的认识,要将其当作学生生活中的一项自我调节机能,使学生更主动地进行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高职类艺术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的结果来看,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攀比心理、多度消费心理、多度个性化心理以及沉迷网路心理。心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判断分析工作,并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学生摆正心理症状,克服错误心理,树立正确心理,促进艺术类学生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边媛媛. 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的调查研究[J]. 大舞台, 2011(1):229-230.
[2] 辛枝洪. 高职类艺术生气质类型与心理健康状况[J]. 海外文摘·学术, 2017, 000(011):P.22-23.
[3] 林秀琪, 刘承初, 梁崇理.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研究——基于scl-90的调查分析[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00(003):19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