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82年,泰国曼谷王朝建立后,至今经历238年,历任国王都尊崇佛教。曼谷王朝时期佛教的繁荣不亚于泰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曼谷王朝拉玛一世即位后,极力恢复和发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努力使国家获得统一和安定,生产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同时注意扶植佛教发展。拉玛二世、拉玛三世、拉玛四世、拉玛五世在位期间均积极倡导佛教,对宗教特别重视,专门设立国家宗教事务厅,把宗教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力图借用宗教的力量来帮助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从拉玛一世到五世都在佛教问题上作出了不同的建树,都体现出了历任国王的智慧结晶。
关键字:曼谷王朝;佛教;中央集权;政治
一、曼谷王朝的建立及曼谷王朝初期的泰国社会
(一)曼谷王朝的建立
自1782年起统治泰国的王朝。又称却克里王朝。 曼谷王朝的开国君主为昭丕耶却克里。他原为达信部将,1782年杀达信自立为王,史称拉玛一世 (1782~1809在位),即位后迁都曼谷。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国家版图。1785年后数次击败缅甸的进攻,并征服马来半岛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兰丹等地。1851年拉玛四世 (又称马古大帝 ,1851~1868在位)继位,主张效仿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行改革。1855年被迫与英国订立《鲍林条约》。1856年先后与美法等9国订立不平等条约 ,使暹罗沦为半殖民地。1868 年拉玛五世 (即朱拉隆功大帝)继位,当时他年仅15岁,由王族摄政5年 。执政后实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加速了泰国近代化的进程。1893年被迫签订《法暹曼谷条约》;1090 年3月与英国订立《英暹曼谷条约》,泰国成为英法在中南半岛竞争中形式上独立的“缓冲国”。 拉玛六世 (1910~1925在位) 继续推行维新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尤多创建。1917年建立第一所大学 (朱拉隆功大学),1921 年颁布初级教育条例 ,逐步在全国推行强制小学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暹罗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战后暹罗与美法英等缔约国修订新约,收回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并获得国际联盟成员国的资格。1925年拉玛七世(1925~1935在位) 继位。泰国1932年政变是重大的历史转折,这次政变导致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1938年12月銮披汶·颂堪出任总理,他独揽国防、外交和内政大权。1939年改名为泰国。 1946年普密蓬·阿杜德 (拉玛九世)继位国王 。国王担任武装部队统帅,并根据宪法,通[ 1作者简介:李镇廷,男,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专职教师
]过国会、内阁和法院行使权力。政府每年拨一亿铢 (泰币)供王室开支。[]
上文为了讲述曼谷王朝的概况,所以一直举例到现在的拉玛九世。但这里要强调的是,本文对曼谷王朝的初期的佛教和文化艺术进行分析研究,而曼谷王朝的历史从1782年拉玛一世即位,到1910年拉玛五世去世,称为曼谷王朝初期。之后的我们不看做是初期的阶段。
(二)曼谷王朝初期的泰国社会
曼谷王朝初期,极力恢复和发展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拉玛一世首先树立国王不可侵犯的权威。国王不仅是封建等级最高的统治者,而且是国家的化身。曼谷王朝初期由于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萨克迪纳制的一些列措施,使得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得到加强,重建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在经济方面,曼谷王朝建立以后,国家获得了统一和安定,因而生产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发展。曼谷王朝农业生产的基础仍然是个体小农经济,但在19世纪初,开拓了新的农业耕作区,大田作物的种植已经出现。农产品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部分传统的家庭小手工业逐步让位于手工作坊。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手工业仍然与农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个体农民把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蓬勃,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尤其的具有熟练技术的劳动力。于是,中国南方沿海特别是广东潮汕地区的农民移居暹罗者日趋增多。具有较高生产技术的中国移民,深受渴望增加劳动力的暹罗封建主的欢迎。
在这样看来,虽然这一切发展似乎没有提到半点和佛教相关的内容,但只要我们潜心分析,佛教在这样一个刚刚建立急需强盛发张的王朝,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1.曼谷王朝初期的佛教
曼谷王朝初期,鉴于吞武里王郑信在处理宗教问题上的教训,在佛教僧王遴选的问题上处置不当。没有充分获得佛教界人士的支持,没有把王权和神权有机的集合寄来,而最终导致吞武里政权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由此可见管理或者是说统一好宗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曼谷王朝建立后,对宗教尤为重视,专门设立国家宗教事务厅,把宗教纳入政府管理的范围,力图借用宗教的力量来帮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1)拉玛一世 1782—1809年
在拉玛一世登基不久之后,接连颁布了7个关于暹罗佛教的法令,对佛教职务级别进行调整,提高佛教僧侣的道德水平,恢复僧侣的权势和威信。1788年在曼谷召开了由全国著名佛教僧侣参加的议会,由副王(即后来的拉玛二世)主持大会。王室的主要成员及佛教界领袖也都出席了会议。据记载,当时暹罗僧侣人数众多,仅曼谷一城就有寺院82座,40万曼谷居民中就有1万名是和尚。拉玛一世对那些不服从国家政权领导的寺院和僧侣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1801年便取消了128个“道德败坏,行迹恶劣”的和尚的僧籍,并惩罚他们去做苦工。
拉玛一世时修建了很多重要的寺庙。如1782年在皇宫里建玉佛寺和素塔寺。此后还完善了10座寺庙。如1789年修缮阿瑜陀耶王朝时代的帕派扑寺,动用了2万工人,费时12年,花费46万多铢。战乱后大规模修缮佛寺,使僧侣们获得了安东的居处和举办宗教活动的场所。
除此之外,拉玛一世还搜集整理佛教典籍。由于阿瑜陀耶城被缅军攻陷,佛寺额佛教典籍损失惨重。吞武里瓦工郑信曾做过一些搜集整理佛教典籍的工作,但没有全部完成。拉玛一世认为有必要将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对搜集到的典籍进行审核,邀请擅长巴利文的218位高僧和32位获得僧爵的僧人组成委员会。从1788年年底开始工作,一直持续5个月才结束。
拉玛一世不仅要求僧侣遵守佛门纪律,他自己也严格遵守佛教的规矩,早上起来斋僧,听佛乐,晚上诵经。为了加强对佛教的领导,他更换了僧王。
(2)拉玛二世 1809-1824年
拉玛二世是拉玛一世之子。他进一步整顿佛教组织,剥夺看2500名不法和尚的僧籍,为佛门清扫了门户。同时重修三藏典籍,因拉玛一世时期的钦定本佛经被一些寺庙借去传抄二丢失,拉玛二世故下令补充修定。拉玛二世还进行了僧伽学制的改革。原先《佛经》的学习分为三级,一般僧人即便是全部完成三个级别的学业,但未必将应学的《佛经》学完。他讲《佛经》的学习改为9段,由简单而难逐步提升。学的时候可以分散在各个寺院学习,但考试的时候必须集中在吗哈达寺或玉佛寺考试。考试时间不确定,由考试委员会规定。考试的时候由考生当着三四名考试委员会考官的面翻译佛经,由20-30位法师担任证人。这个规定,鼓励僧侣皓首穷经,专研学问和俗家弟子一样通过发奋读书获得功名爵位。
拉玛二世开始,将佛诞纪念日规定为全国的法定节假日。本来泰国早在素可泰王朝时期就早已有纪念佛诞日的风俗,但因为战争曾一度中断。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二世重新规定,每年阴历6月的月圆之日,连续3天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称为礼佛节。这项规定一直沿袭至今。
1802年,泰国霍乱流行,很多人染病死去。在当时缺医少药和科学知识的年代,拉玛二世只有依靠宗教来作为鼓舞人民战胜瘟疫的精神支柱。他下令全国僧侣共同诵经攘灾。这样的做法未必能遏制霍乱的蔓延,但获得了另外一项收获就是在全国民众中普吉了佛法。
(3)拉玛三世 1824-1851年
拉玛三世下令铸造了很多佛像,青铜浇铸,外面镀金。另外还用银铸造了64尊佛像,每尊耗银10两。拉玛三世命人将摩揭陀文本佛经翻译成泰文,倡导所有僧侣读经,并对佛教典籍进行了认真的校对和整理。为了从信奉佛教的邻国获得佛教典籍来作为校对的底本,他两次派使节前往锡兰。在每座皇家寺院里,都聘请法师为沙弥授经。即使是在皇宫里也要修建专门的亭子为僧侣学习专用。因此在拉玛三世的时期僧侣的学风很好,出现很多学识丰富的哲人和高僧。拉玛三世对僧侣的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整他把王室建的寺庙和百姓在曼谷建的寺庙合并在一起,组成中央僧团,从原有的3个僧团中独立出来,形成了4个僧团:即北部僧团、南部僧团、中央僧团和阿兰瓦西僧团。设僧王一职作为各个僧团的总领导。
(4)拉玛四世 1851-1868年
拉玛四世在登基之前曾以行脚僧的身份走遍全泰国,他对佛教事务最了解也最重视。他即位后,在曼谷修建了4座寺庙,修缮了2座寺庙。另外,替30座寺庙改了名。拉玛四世认为,每年阴历3月的万佛节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从1851年开始,正式宣布成为公共假日,并延续至今。修补佛经。拉玛四世下令检查孟天贪图书馆的佛经,结果发现缺了很多册,于是设法增补,使其完备。后来完成了一套完整的三藏经,称为《套红三藏经》。
对僧团的管理。拉玛四世增设了两个僧伽职务:一名主观弘佛法事务,8等僧爵;另外一名主管僧律,7等僧爵。也就是说佛教的宣传和纪律分别由两个人来管理负责。有关僧侣的告示。拉玛四世一生颁布了343个告示,其中关于僧侣和宗教的告示总共有14项,足见他对僧侣管理工作的重视。拉玛四世还创立了新的宗派—法宗派。拉玛四世在登基前当了27年的僧人,他以一个王子的特殊地位和对佛学深入精湛的研究,特别是在他一贯所持有的严谨的经典主义态度,在泰国创立了一个新的宗派—法宗派。
(5)拉玛五世 1868-1901年
剃度和还俗。按照泰国的风俗,一个男人(包括王室成员)必须经过剃度,才算是一个完美的男人。1868年拉玛五世即位时年仅15岁,有别人代为摄政5年,他则到寺庙里剃度出家。当他20岁的时候,他作了一个还俗的声明:“我已经年满20周岁,应该有权以一个佛教徒身份为我每年的佛教国家作贡献了。”
修缮寺庙。每位国王即位,都要为本朝修建一座王寺。在曼谷,帕采坡寺的拉玛一世的皇寺;黎明寺是拉玛二世的皇寺;拉玛三世的皇寺是拉查沃洛寺;拉玛四世的则是拉查布拉滴寺;到拉玛五世时,他下令建拉查波皮寺为皇寺。寺庙办学。1885年,拉玛五世下令让寺庙办学。那时西方式的学校尚未普及,家长把孩子送进寺庙念书。每隔6个月举行一次会考,考试成绩优异者,教室和学生都能获得奖励。寺庙的住持必须重视教学工作。
开办佛教大学。拉玛五世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他认为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会写会算的基础上,要把教育提高到大学的程度。1889年在吗哈达寺创办了吗哈达学院,到1896年改名吗哈达朱拉隆功佛学院。1893年在波瓦洛尼寺办吗哈蒙固佛学院。他希望把这两个学院办成像西方的神学院一样具有大学的水平,但他在位期间未能实习这个愿望。
对僧侣的管理。拉玛五世时期和拉玛三世、拉玛四世时期一样把僧侣分为4个僧团:北方僧团、南方僧团、中部僧团、法宗派僧团。隶属四大僧团之下各城市的僧团,由法师领导。拉玛五世增设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僧爵等级和僧爵制度,规定世俗政权不得对僧团事务横加干涉,保证僧团拥有处理寺产和佃租收益的权利。确保僧团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从拉玛一世到拉玛五世,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宗教问题,尽其所能地推动佛教的建设和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国王本身就是虔诚的佛教徒,更重要的是他们把佛教视为国家统治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尽办法去维护和完善它。可以说,每一位国王在佛教方面表现出来的智慧,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统治国家的政治智慧,都凝聚了各位国王的不可比拟和超越的思想。
二、综述
纵观整个泰国曼谷初期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佛教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起着推动促进的作用。我觉得这样的发展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小乘佛教,或者说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发展壮大自己理论的同事又符合了曼谷王朝初期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历任国王的发展措施又完善了小乘佛教的理论或者是教义。所以二者互相促进发展。在贺圣达老师《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一书中也有提到过,小乘佛教为何能在东南亚迅速发展,并且地位日益赶超大乘佛教,其中很重的一个原因就是:东南亚开始出现国家,统治者继续相应的意识形态来进行统治,之前的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已经无法满足当时人类的心理需求,而恰好这时小乘佛教兴起,教义符合统治者和人民的需求,迅速在东南亚大部分国家或大部分地区站稳脚跟,打下坚实基础。
泰国也不例外,曼谷王朝虽不是泰国的第一个王朝,但是它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佛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历任统治者的治理国家的措施中看出,统治者都能很好的运用佛教的教义也好理论也好去更好的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当然,所以的东西并不是天上就是完美的,包括佛教也一样,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都利用自己的智慧对佛教进行了相应的管理或者调整,让佛教能为国家发展、人民富强幸福起到更好的作用。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磨合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也渐渐变得完美,或者说是变得不可取代的成为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统治工具。
历代国王的措施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或是物质财富,都是不可用金钱去衡量的。历任国王的铺垫,为佛教能更好的融入国民的生活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或者说是文化背景。所以才会呈现出现在泰国全名信佛的一个文化现象。
一方面,封建统治者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对佛教加以制约和控制,以防止宗教超越和干涉政治,又通过扶植宗教的发展对宗教来加以利用,把宗教对政治、文化和国家管理的影响纳入到有利于国家统治秩序稳定和发展的轨道,另外通过宗教将自身的王权加以神化,作为维护自身统治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通过参与政治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领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以上作为历史上泰国政治与宗教关系的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对今后泰国政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参考书目
[1] 段立生.《泰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14
[2] 姜永仁、傅增有 .《东南亚宗教与文化》 [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
[3] 贺圣达 .《东南亚文化发展史》 [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 余定邦.《东南亚近代史》 [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5] 梁英明.《东南亚近现代史》(上、下)[M].昆仑山出版社,2005
[6] http://www.fjnet.com/fjlw/201005/t20100519_155428.htm
[7] http://wiki.cnki.com.cn/HotWord/5739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