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7期   作者:周宜群
[导读]
一、导言
(一)调查目的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
        接塑造了一个人的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对促进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在校期间的教育质量。本次对本班的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将有助于后期的家校相互配合,提高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四(4)班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6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
(三)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线上访谈相结合。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一般情况
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我班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本科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7.6%;父母亲是高中、中专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33.33%,父母亲是初中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36.36%,父母亲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其总数15.15%。
    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项基本要素。调查表明,父母亲是企业管理人员的比例约占4.55%,父母亲是一般职员的比例约占30.33%,父母亲是工人、农民或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65.15%。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水平同其从事的职业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由于一半的家庭中,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在外省市务工,因此,对开展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和限制。
    (二)家庭教育观念
    从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集中在对孩子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的过度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尽快成才。调查结果显示,约占比59.76%家长认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子女的学业问题,绝大多数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她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学习辅导和监督上,而只有22.73%的家长关注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线上访谈中发现,在家庭教育类型中,一大半的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是“批评责骂、打孩子”。在这些家庭中,家长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有效方法是“打骂一顿、全家人不理她、罚站、关在家里不许出去”等。这说明,有半数多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意识、实际操作方法都有欠缺。
    (三)现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是母亲
    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然而,调查情况显示,在家庭中经常负责教育孩子的是孩子的妈妈,约占其家庭总数的61.43%,其次才是孩子的爸爸,约占30.97%。这可能与父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孩子在儿童阶段,多与妈妈的关系较为亲密。参加家长会或其他学校活动,孩子母亲也是主要参与者。这都说明在当前环境之下,孩子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主要还是依托于母亲。孩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但同时也要清楚,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塑造、格局培养、能力形成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是母亲无法比拟的。
    (四)家校沟通有待进一步增加
除了父母之外,老师是与孩子们接触最多的人,因此,老师对孩子的了解是很全面、深入、客观的。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父母亲是经过老师的主动联系去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主动与老师联系交流孩子教育问题的不到三分之一,还剩下个别家长几乎从不与老师交流。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表明: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老师来承担,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只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够同步,效果还不够理想。
    由此可见,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对于家校协作,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和建议
    (一)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每个家长都应具备正确、科学的教育观,除了学业外,也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可是这种功利的成才观念常常适得其反。人才不仅仅只掌握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也是含金量极高的人才。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还是忽视精神软件方面,一些家长舍得给孩子买玩具、电脑、平板,却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方法和观念。家长必须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科学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让孩子信服,从而教育好孩子。当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自杀等案件的原因,许多都与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有关,这批孩子失去了对家庭的信任感,才会酿成一幕幕惨剧。因此,家长应经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要不断充电
    周末、假日,经常能看到父母们不辞辛苦地接送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够掌握更多知识、获取一技之长。可是,这其中大部分家长整天督促孩子念书答题,自己却从不读书不看报;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意识到自己也需要进修、充电。事实上,家长将家庭教育的责任转嫁到辅导培训班,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但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也有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学校教育来得重要。
    作为家长,学习的过程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作为孩子,在家长的学习推动下,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学习。
(三)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家长应是儿童的第一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细微变化,及时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客观情况,才能从孩子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变堵为疏,实施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学校可以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如:游园会、国防教育汇报展演中设置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的环节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小学时期是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阶段,是优秀人格培养的阶段,也是对是非进行认知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父母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相信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一个孩子能够成为身心健全的新时代公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