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准确,很好地将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妙处之余,学习了如何在习作中遣词造句。
关键词; 以“读”促“写” 积累素材 语言综合能力
刘国正老师认为:“读和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为用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从读中得来的知识的运用。读和写必须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要强调读写结合,多读多写。一方面要重视讲读教学,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著和报刊文章乃至学生的范文:另一方面要把作文教学始终放在重要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训练。”
对小学生来说,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从读中感悟的写法,在练笔中模仿运用写法,能最好地实现写作知识的迁移,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让孩子有衣可循,平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积累素材,从生活中积累、从书本网络上积累、让给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培养孩子语言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规范自己的语言。
一、在文本中寻找读写结合点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即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获得作者的感情可以陶冶情操;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 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
也就是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略人家的经验,接受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中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明露自己的心情,由此不难看出,阅读和写作虽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又有共通之处:经验与心情。这就为在二者间找到结合点提供了可能。
如果离开阅读教学,单独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往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效果会好些。因此,注重读写练习,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渗透语文习作实践活动,充分挖掘教材的现实资源,通过加强读写练习的途径,以“读中悟写,以写促读”的形式,减缓习作训练的坡度,可以逐步实现学生“自能习作”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习作的良好情感。
例如我们教学《可费的沉默)这课时,进行了习作训练,让学生把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在“爱心卡”上,不难看出,教师试图通过最后一个环节促使学生倾吐心语,潜移默化地进行感恩教育。既突出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不仅是对《可贵的沉默》文本内容理解的延伸,也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观有生活内容的较好“输出”,很好地建立起了“文本----学生生活 习作训练”间的联系。正如有学者所言,“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首先要抓源,把作文训练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写;其次要抓流,把作文训练跟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有话该怎样写。源与流一起抓, 才能收到实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可以挖掘其他形式的读写结合点。
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这部分资源,便可在日常的读写训练的过程中,降低作文训练的难度,改变写作训练中存在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现块,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围绕文本 补白内容
我们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某些精练的文字变成略写的内容进行补白,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形式,详尽细致地描写文本内容,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可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写:或给句子加修饰成分,或给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或扩充情节。扩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地续写或改编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无疑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锻炼。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为例,文章以童话故事为媒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带给读者启示。其中,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通过对感知材知觉材料进行新的整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这种心理过程包括收集材料、感知材料、筛选材料、重新组合材料、再造新的形象。因此,想象的过程,既是培养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又是思维能力、运用息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故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去续写文本或者改写文本,呈现所吸收的内容。
3、仿照文本形式,进行结构训练
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本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初学语言表达的小学生来说,一方面要积累语言的素材, 另一方面也需要丰富语言的表达形式。例如,三年级上册《小镇的早晨》_文中,2-4自然段都是按照总分结构分别写出了小镇早晨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出的不同特点。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根据观察点的变化而展现了不同角度的小镇早晨,因而,教师可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进行仿照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训练形式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易于操作,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以“读”促“写” 渗透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每天都在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时最多。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解决阅读理解的问题,如果能够抓住契机,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也可以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提供很好的机会。读写本是一体, 作文教学可以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教材所编选的文章都是一个个例子。 这些例子不仅可供师生发现其中蕴藏的语言文字和思想的魅力,而且也可师生提供可供参考的作文的范例。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阅读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专门的写作指导。”
从语言发展的总体规律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对文中形象的感受体验等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观点、素材、写作方法和规范性语言等方面的借鉴,读是写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条件,所以阅读能力的形成可以带动写作能力的养成,同时,写作能力的养成又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准确,很好地将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妙处之余,学习了如何在习作中遣词造句。的确,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只会给学生带来乏味枯燥的感受,而借助鲜活的阅读素材则可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学内容。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有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之,我们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将读和写有效地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创造思维有很大益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头脑中会自觉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及要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课后拓展的随笔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再通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写作方法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33-34.
[2]李杰.谈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