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推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内容,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挑战。诸多挑战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开展整本书阅读。当大多数人还在困惑中徘徊的时候,许多学校整本书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可以说,新的统编本教材的推行,让整本书阅读真实地走进了语文课堂。不由得让人感慨:未来已来,你来不来?
关键词:单篇阅读 正本阅读 思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依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单篇文本教学上。相对以往,整本书阅读是个大变革。窃以为,我们的语文学习从小学到大学是依照四个层级循序渐进——由文字到文章,由文章到文学,由文学到文化。小学阶段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章的过渡,大学完成了由文学到文化的提升。那么中学呢?中学应该引领学生完成由文章到文学的演变吧。但事实情况很不如人意 。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是游移在碎片化阅读中,人们热衷于快餐式阅读,缺少了沉潜其中的时间长度和思维深度。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研究毫无疑问是为引领学生完成由文章到文学的演变搭建的桥梁。
走进来,才能发现自己落后了多久。因为自己的愚钝,虽然曾经聆听过整本书教学的讲座但并未行动起来,直到加入杨葛莉老师的名师工作室才真正有所行动。阅读《书册阅读教学现场》才知道,自己的语文教学原来如此残破不堪。整本书教学在自己的教学历程中堪称空白。当看到全国各地的同仁们深耕语文教学,并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方面探究出一条开满鲜花的小径时,我感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孤陋寡闻,更汗颜的是对学生的愧疚。是的,教师本人的观念落后行动滞后直接导致的是学生接受的教育落后,导致的是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生命质量的下降。身为教师,责任重大,不能不奋起直追。
迈开步,才知道前行的路上有多难。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大课题。进行这方面的教学研讨,首要的是教师本人的深入阅读。惟其深入,方能浅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不进行真正阅读的老师是做不了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的。而教师的读,又不等同于学生的读。教师的读不仅仅是关注内容,更要在阅读设计上呕心沥血。《书册阅读现场》里的每一个具体案例无不充分体现出奇思妙想的阅读教学设计这一点。此外,好的阅读教学设计,也体现着教师本人宽阔的视野和灵动的思维。选择一本书,通过阅读,剥去芜杂,抽出教学主线,发现阅读教学规律,形成别出心裁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这条路陌生却有趣,如孤身探险,人世胜境,也会藏隐其中。
真实施,才知道别有洞天。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做看。暑假对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读书好时机。我让学生通读了一百多万字的《平凡的世界》,甚至还让学生把小说与导演毛卫宁拍摄的电视剧进行了跨界阅读,这一切都产生了可喜的成果。学生能够潜入文字的汪洋之中尽情遨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人物的酸苦悲辛,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认知,甚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以发展,写出了《带泪的微笑——滑稽的悲剧》。整本书阅读开拓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优秀的阅读品质。
有篇文章写道:“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不会觉得邓丽君的歌好,而往往是人到中年,才突然知遇了她的声音?就是因为她的歌里没有怨气和戾气,即便是唱的‘证明你一切都是在骗我’,她也有一种高贵的自持,软软的,糯糯的,并不给听歌的人情绪染色,因而不让忧郁的更忧郁,绝望的更绝望。要知道,活在这个暴戾的世界里,给别人的情绪染色,往往是赢得别人喜爱或关注的最快捷方式。因为在情绪的深渊边,拉人一把或推人一把,准能让人一辈子记住你。但邓丽君下不了手,她的声音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旧时月,都有故人情,熨帖,暖心。所以,人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才会懂得,这其实是一种道德。
”(《万物赠我浓情蜜意》湖南文艺出版社 曹萍波 2017-01-01)这番话深刻又不乏温情的话启发了我。我想说,在今天这个时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从整本书阅读的低端向高端推一把。因为,这也是一种道德。
为了这种道德的加持,我行走在整本书阅读的路上。首先是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专著,期间读了李煜晖老师的《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读了吴欣歆老师的《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读了余党绪老师的《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在诸位名家的智慧激发和方法指引下,开始尝试专题式整本书阅读教学。针对《平凡的世界》这部大部头文学作品,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活动:①阅读整部小说,为每一章节的内容概括一个回目。②根据对整部书内容的理解,提炼关键词③根据自己的阅读发现,形成探究专题④影视与文本的跨界比较阅读⑤写作:跨越苦难。
事实证明,这种系统化、专题化的阅读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品,避免学生阅读时碎片化,突出整本书阅读的“整”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炼关键词”环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词:“苦难、奋斗、希望、梦想、拼搏、爱情、改革创新、学习、机遇、人性、曲折、悲喜交加……”客观来说,有些词并不能够作为整本书内容上的关键词,经过同学们的联系作品之后的甄别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留了明确集中的关键词。而后探究阅读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同学们根据关键词概括出:“面对苦难,我们要葆有善良的人性,在痛苦中抓住机遇,敢于拼搏,勤于奋斗,用于改革创新,用昂扬的姿态去拥抱曲折的人生,经历这些后我们就会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世界。”——这可以说是通过合理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生成的对《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最深刻的理解!不能不说是一种惊喜!
更令人惊喜的地方是在阅读发现部分,有同学提出来:作者路遥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家庭里的兄弟两人,只塑造一个人行不行?竟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极具思辨性和整合性的观点——其实作者不是塑造了两个人,而是塑造了一个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孙少安貌根于脚下的黄土地,他的吃穿住用一切都在这片黄土地,他的所作所为一切也为了脚下的这片黄土地。当然,他不得不为“眼前的苟且”放弃自己的学业,孙少安更大程度地在向“眼前的苟且”低头。而孙少平,则是向往“诗和田野”的人,他的心里驻扎的是远方,所以他义无反顾远走他方,即使食宿无依,伤痕累累。可这就是一份永存于心的浪漫,是青春无悔的标记!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既要暂时低头于“眼前的苟且”又要向往“诗和远方的田野”!不得不说,学生的这种认识实在太精彩了!学生对这部书、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辨性认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
整本书阅读的课堂实践及其效果,充分体现了它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方式。在正确策略引导下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落实“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素养要求。整本书阅读摒弃了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更深刻、更独到,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未来已来,你来不来?
参考文献:1章江平. 从单篇到群文再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 读写算, 2018, 000(015):154.
2郭锋, 董海丽. 从单篇教学走向整本书阅读[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9(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