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课要上出“语文性”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期   作者:黄大兆
[导读]
        群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但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群文阅读课常常把语文课上得没有了“语文性”。
        一、语文课要体现“语文性”:
        语文课的根本特征应该是“语文味”,亦即“语文性”——所谓的语文味,是在语文课堂上体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和品味,是在语言习得基础上体现出来的理性思考与诗意表达。语文性即语言性,语文课的根本特征是语言习得。课标把语文的根本属性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其中“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才是真正的核心。无论“工具性”“人文性”,还是核心素养,语言都是根本。脱离了语言,语文就失去了“工具”的凭借,人文就成了无根之物。没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审美”以及“文化”等也就成了无根之萍。对语言的学习、研究与鉴赏,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只有牵住了“语言”这根牛鼻子,语文课才能上得像语文课,否则,语文课就有可能上成了历史课、政治课、哲学课,唯独不像语文课。
        二、群文阅读课的两种弊端:
        1、易流于“空”:脱离文本,天马行空
        群文阅读提供的文本少则3篇,多则可以达到8、9篇甚至更多。这些文本,有的篇幅较长,可以达到数千字。有的内容艰深,学生理解困难。有的文言篇目较多,学生很难读懂。在对文本没有深入理解的情况下,“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意”这些群文阅读关键能力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于是在群文阅读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面对要讨论的问题,学生无法在文本中找到内在联系,无法把文本真正联系起来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空泛,强行牵着学生的思维快速奔跑。学生无法真正深入文本,在回答问题时更多的是天马行空,以空对空,说着一些正确而空洞的废话。
        2、易陷于“碎”:寻章摘句,不见森林
        对文本不能深入细致地理解和把握,但又要面对那些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于是更多时候群文阅读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变成了寻章摘句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能够从宏观层面系统分析、比较、整合文本内容,只能在一个个具体的文本中找到只言片语的证据来回答预设的问题。课堂教学、学生思维很容易变成一个个碎片化的的过程,学生的眼光只能在文本的局部内容滑行。课堂没有了读书声,没有了对文字的品味与涵咏。这样的课堂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群文阅读关键能力,更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诗意与美好。
        三、群文阅读课要上出“语文性”:
        1、群文阅读课要聚焦语言:
        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由此可见,“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而“思维”、“审美”以及“文化”,是建立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上的。但是,在当下的某些群文阅读课上,我们很难看到对“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的研究与把握,一下子直奔“思维”、“审美”,直奔“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涵咏。学生对文字没有敏锐的感受力,不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这样又如何“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更遑论“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意”。
        2、群文阅读课要“深度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应该是一种深度阅读。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式阅读、兴趣式阅读不同,这些阅读可以是随意性、即时性、片段性的。而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则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特有的教学规程,相应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文本,细心咀嚼,反复揣摩,涵咏品味,理解文本的内涵,感悟语言的妙处,最终实现“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的目的。群文阅读课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只有体现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并构建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群文阅读的“语文性”。面对“群文”中的多个文本,我们往往采取“前置性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解决对文本的认知问题。具体方式是老师列出阅读提纲或者问题清单,要求学生预习并完成任务,然后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预设的问题。这样做存在着的风险是: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本?是否真正对预设的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并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或者说,学生的阅读是否真正地发生了?如果以上的假设为“否”,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回答可能要打一个问号。
        3、群文阅读课要体现诗意: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句的阐发,引发了人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让学生构建一个理性而又充满诗意的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打下一个诗意的精神底子,是语文课堂“语文性”的最佳体现,也是阅读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一点上,群文阅读教学同样责无旁贷。群文阅读课,不能将课堂变成一个机械的信息提取、筛选、比较、整合的过程,不能将课堂变成一个纯粹的观点评价、反思、应用、创意的过程。群文阅读课,要上出诗意,上出美好,要让课堂节奏慢下来,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效”;要让学生读起来,在大声的朗读中感受文字背后蕴藏的思想和文字本身的优美;要让学生静下来,细细品味咀嚼每一个文字、每一个句子的精彩。让学生在精美的语言文字的熏染下,锤炼自己的思想,飞扬自己的文采,涵养自己的诗意情怀。这样的课,方才是最具“语文性”的群文阅读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链接地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801/t20180115_324647.html
        2、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2018.09
        3、董一菲:《语文的诗意与远方》[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7.03
        4、黄大兆:《让语文课堂多一点“语文味”》,转引自QQ空间。链接地址:
https://user.qzone.qq.com/375014793/blog/14767548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