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之下,核心素养就是现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素养是要靠一个人后天的培养,其中都包括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在生活中遇到事情解决态度以及对事物的认知状态。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基础的语文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对待事情和对待他人的能力以及可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关键词:核心素养 事物认知
1、引言
“核心素养”这一词语最开始是由国外传进国内的,这几年以来受到了中国的学界以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我国原有的那一套教学理念之上开始了广泛的讨论,最终讨论的结果就是“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那么“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呢?它就是需要适应中华民族的特性以及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经过广泛的科学论证才能产生的以培养适合社会“全能型的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念。
小学语文的重点是在于让学生自己发现文字的美,发现汉字的博大精深,锻炼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小学阶段重视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长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使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从而爱上学习,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得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那么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一个基础,也是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一个基础。它既要求教师要做到对学生语文的基础教学,还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道德情感。 “核心素养”需要有一定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语言,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能积累到丰富的语言,在量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越,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查字典、阅读、写作文、等基本技能,我们必须谨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2、教给学生读文本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
在教学中,惯常的做法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固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在考场上怎么办?日常的阅读怎么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比如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当中提出一个问题,那这个问题谁来解决呢?当然是学生自己解决了,于是就会得到很多的答案,到底哪个答案最好呢?老师再让学生继续阅读下一片段,学生就会发现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那答案就出来了。老师要引导学生继续找到答案,那答案从哪得来呢?我们要让学生自己明白:自行提出问题,尝试得出若干个答案,结合文本反复比较,取得有依据的最佳答案。
3、教给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的策略
同样的一句话添加一些更加能显示细微动作的词语,那么语境也会变得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母亲眼神呆滞的一个人在屋里坐着,不安的再屋子里走过来走过去,一会会掀开被角,一会会扒拉几下她这几天织毛衣的线球,一会会拉开桌子的抽屉,母亲一声叹息,看了一眼外面的天气,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墙上挂着的那件大衣上,终于下定了决心”和“母亲万般无奈,无计可施,这才拿着大衣出门”这两段句子,学生通过讨论会得到第一句话更加能显示出母亲不安的状态,读完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也让学生知道了这段话是加了神情和动作的状态来描写出来的,学生这时候还并不知道具体是用了什么哪些动作,哪些神态来把这段话连接起来的,再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段话正是因为加了这些神情和动作的描述才把母亲的不安和焦虑表现的淋淋尽职,以上这个例子,学生既能学习到基本的语言知识,还懂得了应该怎么运用语言能使一句话表达的很容易理解。
4、提高老师自身的能力素质
老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也”,那么就需要老师自身有一定的能力和学识技能,需要老师能够完全理解“学生核心素养”,能够把握教育的发展规律,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依据一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老师还应学会反思,反思就是教师需要总结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提升教学的质量,这些都是为改进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一个过程。
5、完善学生自主发展模式
教师要以一个主导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班级中,而不是一个独裁者的身份来强制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服从,因为学生是“小学生核心素养”体的主目标,在治理班级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慢慢淡化自己的影响,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应该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来纠错。教师在制定班集体目标的同时应该考虑班级学生的一个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班级目标之下制定属于自己的目标,制定好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教师并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分类指导,例如让学生制作自己的目标任务图和时间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自学自育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随着新课程改革,我们在小学教育中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要从旧的观念当中走出来。只有我们为小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且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用来带动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教学管理的进步,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21—24
[2]王旺生. 探析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 新课程(综合版), 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