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教育模式和理念落后,方式不科学等现象比比皆是,很多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采取不接纳、不采用的态度,导致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展一直不顺。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已经积极开展行动,不仅深入生活积极探寻与数学相关的内容,且不断创新思路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维,为当前的教育教学提供有价值参考信息。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联系
引言:新课改中明确强调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事物中寻找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虽然也有采纳,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教师采取的方式不合理导致师生不适,影响学生成绩,也降低教学效果。对此,本文通过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提出有效解决对策,希望能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提供更具参加意义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1 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1 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
数学课程的逻辑性、抽象性要比其他学科强很多,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数学之时,不能采用常规思维和思路,否则很难真正透彻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加以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为学生融入一些生活化片段,让学生熟悉并意识到数学的价值,必然会对其学习数学产生积极推动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小学生所处环境本身就比城市小学生弱一些,填鸭式或说教式教学方式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却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其与城市小学生的距离越拉越大,最终影响其为未来发展。将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联系到一起,既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魅力,继而引导其自主探究和思考数学问题,为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打好基础。
1.2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将学生生活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既可以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设置不同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掌握数学知识,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传统的题海战术能让在短期内让小学生的成绩有所提升,却对其未来学习不利,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加,知识深度的加大,缺乏数学思维的学生必然会越学越落后,甚至成为其升学的拖后腿科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将学生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转换学习思路,转移思维,使其学习策略更有针对性。如此一来,不仅对学生主观思维和逻辑性锻炼有所帮助,对其数感的培养也大有好处。合理的生活化情境融入,还能解决很多抽象问题,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2 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的有效对策
2.1 融入生活经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都远比城市小学差很多,这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思维固化非常厉害,在教学模式上也是填鸭式、题海战术。这样的教学固然能保证成绩却难以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效率,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学习和记忆,对数学无爱,对课堂无参与。而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分析,小学生所学内容与其生活实际联系越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和理解力越强,越容易在考试中获得考分。所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以生活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为学生带来乐趣,也能促进其学习主动性,使更多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和探索欲望,继而增强学习效果和信心。
比如在为学生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节课时,此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并在脑海中建立分数概念,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对于分数,小学生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已经遇到过很多次与之相关的场景,例如爸爸妈妈在给孩子分食物的时候,小朋友之间分享水果的时候,都会涉及到分数的概念。
但小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大家在家里吃水果的时候都是怎么分配的呢?
生1:老师,我知道,一人一个,爸爸、妈妈、我还有妹妹。
师:恩,很对,那么,如果大家手里有9个苹果,分给家里人怎么分才公平呢?每个人分多少呢?
生2:老师,我家一共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所以,每人是3个苹果。
生3:老师,我家有四口人,爸爸、妈妈、我还有弟弟,每人是2个苹果,还剩一个苹果。
师:同学说的非常棒,那么,问题来了,生3家里有四口人,每人分了2个苹果之后,还剩下一个苹果,这一个苹果该怎么分呢?
生:切成四块!
师:对!那么,切成四块该怎么表示呢?边说边进行课件演示,然后引导学生去回答,之后将“1/4”写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分数,这就是几分之一。
这个案例虽然简单,但却是小学生经常会遇到的,几乎每天都会在家中上演,所以,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分数,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联系,这样学生在家分东西的时候就会想到分数,继而巩固分数知识。
2.2 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不同小学生的理解力不同,在教学中必须要采用个性化生活教学情境来解决。这样才能让他们打好基础,才能提高他们的成绩。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购物,这个方式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将其灵活运用,避免学生死读书的情况。比如在学习《元、角、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教具,然后在课堂上布置一个超市或商店的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收银员、消费者、导购员等身份,通过对话来实现教学。例如消费者可以问导购员:这个铅笔多少钱?导购回答:一元五角。收银员在结账的时候可以说:一共是七元八角。然后消费者给收银员10元,收银员为其找零。这个小小的生活场景既有趣味,又能让小学生增长生活经验,对其学习和生活都有好处。
2.3 布置生活作业,巩固课堂效果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是灵活运用知识,小学生只有将所学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数学的奥妙。教师在布置作业之时可以结合学生生活,提高其学习效果和成绩。比如学完《多边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一个作业,即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家门前菜园的面积是多大或者是计算自己的卧室、家里的餐桌、茶几面积是多大等,这样布置生活化作业能慢慢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意识和思维,继而增强其对生活的体验。
结束语
学生生活与数学关系甚大,教师不可忽视身边资源,要抓住其与教学的关联,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内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资源、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氛围,培养学生数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登强.生活情境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学周刊,2020(19):91-92.
[2]胡文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