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阐述了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初段,培养学生课前及时预习,课前预先准备,课上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以及自查自改等数学学习习惯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角度,详述了小学初段,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教学建议和教学实例。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自律、认真的学习习惯,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初段;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教学建议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严格训练,反复强化,持之以恒,习惯的培养才会取得理想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升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好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本人建议在进行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礼记·中庸》中曾有记载:“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重难点,那么他在新授课上的参与度及听课效果都会得到增强。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应合理布置课前预习内容,预习内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做到生动、具体,且要容易反馈。比如,针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一年级课本中“1~5的认识”,预习内容可以布置成:“请同学们回家看数学书,并试着自己说一说有几只小鸟,几个南瓜?第二天课上请你跟同学说一说”。这样,学生预习立足于教材,通过预习加深对知识的初步感知,有利于后期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
每堂课开始之前,都会敲响课前准备铃,也就是2分铃。如果能好好利用2分铃,对于学生课前准备习惯的培养会有很大的帮助。刚升入小学的孩子,往往对铃声的意义缺乏认识。有时预备铃声响已经想起,有的学生还在和同学聊天,有的才想起跑去厕所,还有的停留在教师的各个角落,没有及时回座的意识。
所以对于一年级学生,培养他的课前准备的习惯很有必要。我的做法是,下课先提醒学生喝水、如厕。铃声就是命令,当预备铃声响起,我立即组织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坐好。提示学生摆放书本,将练习册、数学书和练习本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排好,放在课桌的左上角;提示学生摆放文具,将一支铅笔、一个橡皮和一支红笔放在课桌上边的笔槽里。一切准备就绪,正式上课铃响,学生开始上课。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培养,学生听到预备铃就能够立刻回到自己座位开始课前准备。等到二、三年级,课前准备的时间不到15秒即可完成,剩下的时间可以则安排做做口算练习,教学效率获得了极大地提升。
三、培养学生课上倾听的习惯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往往在课堂表现得爱说爱动、注意力分散、自控力较差。然而,让一年级的小学生连续45分钟坐好、认真听讲又是不现实的。
建议新一年级的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行为教育。在完成课前准备后,可以进行专注力训练。老师给学生下达口令:“请你像我这样做”,并做出端坐动作示范。这时,学生会按照要求端坐。端坐时间开始可以是30秒,之后慢慢增加时长。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巧用口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真倾听。比如,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老师可以用“小眼睛看老师”这句口令来调动学生。
在授课内容上,老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用生动形象、学生易懂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当我的数学课在下午第一节时,学生往往会觉得困倦。我在授课到一半时,会组织学生做节奏拍手游戏,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有节奏地拍手,既可以同步拍手,也可以互动拍手。
通过这一次小活动,学生往往会精神振作,神情轻松,接下来能更好地听课。
四、培养学生课上发言的习惯
课堂上的发言需要学生将数学信息、数学问题以及怎样解答,用完整流利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设计上可以设置“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之间有交流,增强学生发言的自信心。在教师提问环节,可以尝试一题多问,创造更多的发言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言机会。学生发言之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声音洪亮、回答准确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声音小、缺乏自信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帮助建立答题自信。让学生在和谐的发言氛围中感受参与数学课堂的乐趣。比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二年级课本中,“有余数的除法”例1中,把下面这些草莓,每两个摆一盘,摆一摆。一组是6个草莓,3个盘子;另一组是7个草莓,3个盘子。可以组织学生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同桌之间摆一摆,并尝试互相说一说。你说6个草莓怎样摆在盘子里,我说7个草莓怎样摆在盘子里。然后把分得的结果也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同桌互相说一说,提炼数学结论,总结发言。
五、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课后作业可以巩固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低段学生,在做作业时存在边玩边做的现象。尤其是一年级,常有家长抱怨,作业不多但就是写不完。
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引导和严格要求。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记录作业题目。让学生准备记作业小本,指导学生在小本上分行分条记录各门学科的作业。然后,引导学生树立及时完成作业的观念和习惯,可以分阶段训练。第一周,可以在学校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按照作业内容,指导学生分时段完成作业题目,帮助学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学信息、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帮助学生画出关键语句。待学生完成后,学生可以在记作业小本上做好记录。老师可以统计每名学生的完成时间和完成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家长。第二周开始,学生在家完成作业,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家长协助学生在记作业本上记录完成时间和完成情况,教师根据记录的作业起止时间,有针对性的协助指导家长辅导孩子完成作业。
六、培养学生自查自改的习惯
有的学生虽然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往往准确率却不高。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学生急于完成,没有认真检查改错。因此,培养学生完成作业后,认真自查自改的习惯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帮助低段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自查自改内容。一是查漏题,做完作业或试卷从头到尾看一下是否有遗漏的题目;二是查单位,尤其是解决问题类数学题,单位是否漏写,长度、质量等单位之间是否进行了单位换算;三是查计算,检查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是否对齐,计算加法时是否满十进一,计算减法时是否退位借一,乘法计算可以交换乘数重新验算,除法计算用乘法检验等。
到二年级以后,还可以培养学生使用错题本,将每日易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每周可以遮住答案,重新练习一遍。比如,在竖式计算10-3.6时,学生会对错位,把6和0对齐,3和1对齐,导致计算错误。学生在整理错题本时,除了改成正确的竖式,还要红笔标记小数点要对齐。再比如在面积单位的转换练习,学生很容易理解3平方米等于300平方分米。如果把3平方米转换成平方厘米单位,学生就会写错,所以在整理错题本时不仅要整理易错题,还要动笔标记相关知识点。
七、结语
培养学生在课前及时预习,课前预先准备,课上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以及自查自改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在数学学习中持续提升自信心和获得感。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多种有益的教学手段,耐心引导学生,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自律、认真的学习习惯,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锋虎.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J].都市家教(下半
月),2017,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