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构建多元化小学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期   作者:侯金玉
[导读] 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不仅对所有事物都新鲜好奇,而且善于动脑
        摘要: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不仅对所有事物都新鲜好奇,而且善于动脑,同时也正是学生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数学作为一门抽象、逻辑思维强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锻炼其思维成为了我们共同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巧设问题;多元化提问;小学数学
        1小学数学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提问的内容不明确
        其一,内容没有意义性:没有吃透教材,将知识点分解,提出的问题过于空泛;其二,内容关联性不强:提出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不能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其三,内容层次性不够:提出的问题太过零散,虽有关联,但没有结构,学生只能培养知识与技能,限制了他思维的发展。
        1.2提问的方式不科学
        其实不难发现,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便与被要求回答的学生之间开始对话,直到问题解决”,而“学生认为只有被点名才应该回答,不再主动思考。”过多或只用单一的提问方式,是不可取的,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阻碍。教师没有清晰的提问的脉络,往往是想到就提,随意性极大。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导向性,需要学生循着线索去解决问题,除去教师的特殊设计外,要跟着学生的思路去“生成”问题,才能找到知识的增长点,去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只有提问的方向合理了,才会给予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
        2巧设问题,构建多元化小学数学课堂
        2.1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积极改进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问题,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奖励措施来鼓励和吸引学生勇于在课堂上多动脑、多提问。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正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计算两个三角形面积求出来的例子引导学生求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奖励小红花兑换礼品的形式来鼓励学生来解题,礼品可以是笔或者是笔记本等。教师可以请两位学生上台画出这两个正多边形的三角形分解法,然后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想法,然后也可以奖励一定数目的小红花,在同学及时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对其进行表扬并奖励相应数目的红花,谁提出的问题好就可以得到更多数目的红花,下课之前根据红花数目给学生兑换奖品。这样的方式会大大激起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想要得到小红花就要勇于提问,就要善于动脑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2为学生创造机会多加训练,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刻牢记本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找出本节课主要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是什么,这与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概念应当与日常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有关。然后引导学生慢慢掌握这些数学概念知识。此时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之后,再展开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理性知识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然后让学生从新学习的数学知识出发,提出新的问题,这个问题要用本节课的知识才能解答,最好还能与以往学习的旧知识建立联系。课堂的最后,教师要为学生预留时间回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勇敢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2.3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2.3.1情境式提问
        通常而言,情境式提问的创设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时应该严格遵循一定的尺度,并且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教学。第二,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进而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关心,进而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情境创设的首要出发点要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是情境创设的首要对象,因此,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使其养成热爱学习,勤于动脑的好习惯。例如,“百分数”是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表示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之一,因为“百分数”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大,所以教师单纯地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收益甚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先在桌子上放置两杯相同质量、相同材质的纯净水,两杯水中都没有任何添加。这两杯水就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代表的是“10”。然后,再取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与盛水的杯子没有任何差别。杯子的要求就是从杯口到杯底横截面积相同,高度相同,密闭。然后,在里面放上食用盐,两个杯子放入的食用盐的质量不同。如果将横截面积一样的杯子,从上到下均分为5份的话,那么第一个杯子内放入一份量的食用盐,第二个杯子则放入4份量的食用盐。充分搅拌均匀之后,请两位同学来品尝一下这两杯水的味道。很明显,一定是放了4份量食用盐的那杯水更咸。然后,由教师引导着将水和盐换算成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就会得出,相同分母下,分子越大,数值越大的结论。这个问题创设方法的材料常见、过程简单,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实现。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案未必要多复杂多华丽,如果有简单明了的方法当然最好,因为问题创设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吸收知识。对于创设有效问题的选择来说,跟生活实际的联系越密切,学生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因为由于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所以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不是十分成熟。所以,教师问题情境创设的选材跟生活实际的联系越密切,学生进入状态所用的时间就越短。
        2.3.2探究式提问
        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探究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在小学数学问题设置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探究性提问,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探究式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锻炼学生思维敏捷性,提高学习效率。就像在学习《平移、旋转、对称轴》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图片像摩天轮、旋转木马、运行的电梯、行驶的汽车、风车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为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请给以上场景进行分类,并说出这样分类的原因”,通过这样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圆周运动和整体运动中强化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内涵,从而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2.3.3应用性提问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不仅是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应用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问题的实用性,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出应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数学思维,能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像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出应用性问题,“如何计算自家的居住面积?”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来进行思考,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加强问题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3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认识有效提问的重要性,还要从情境式提问、探究式提问以及应用性提问三个方面来进行问题优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为构建多元化小学数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予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66-167.
        [2]王玉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52-53.
        [3]种兰林,祁鸣凤.用问题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33-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