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解决是当前数学教育的新趋势,已经被教育学界所认可。问题解决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以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和类比,假设,通过一系列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增强学生的知识认知以及掌握能力,学生也能够参与知识的产生以及获取过程,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指导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兴趣
引言
随着教学的不断创新,当前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很多教师都会通过课堂引入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部分教师对于问题的真正含义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问题解决效率难以提高。由于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互脱离,学生很难掌握教材当中重要的知识点。如果教师难以将教学应用到实践当中,那么教师在实践教育教学当中就很难解决学生的问题,探究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生长和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设立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热情
科学的学习情景对于学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究数学知识,并且在情景当中把握数学学习策略。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思路,就要巧设问题,通过将问题与教材内容相互结合,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逐渐的树立。教师通过让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点知识的把握能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高效的掌握问题亲情,并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建设和谐公众的问题意识,利用游戏和活动的形式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的要要求。通过猜想以及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例如:教师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教学内容当中,通过猜想验证的问题教学情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三根相同长短的火柴就可以做成一个三角形,但是部分不同长短的火柴却围不成一个三角形,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情境当中辩论和探索,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问题意识。
二、加强引导,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存在一定的不同,每一个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观念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要抓住当前小学生在学习中的现状,教师通过积极的鼓励和引导,来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地解决复杂问题,提高学生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也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当中向学生传递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在数学教育当中通过画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由于画图可以将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形象化,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解决问题当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三、扩展思维,开展情景教学方法
在情景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的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并且在故事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采用知识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数学主动探究的热情和动力。由于当前小学生个性较为活跃,教师就可以利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通过穿插在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童趣,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问题,解决思路和学习观念。
例如:学习“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师便可以结合之前学习到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同学们,你们考虑一下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比较有的学生会提出问题“老师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一半吗?”教师此时不要急于回答,而是给学生留下疑问,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然后挖空内部,然后将圆柱体中装满沙子,再向圆锥体中倒沙子。通过此类操作模式,学生会发现圆柱体积沙子能够装满三个等底等高圆柱体。通过创设情景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并且学生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头,通过合理引导帮助使学生有效提出问题,认真思考并探索掌握问题的解决技巧,从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其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数学求知以及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钦厚.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实施初探[J].学周刊,2019(06):15-16.
[2]杨淑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J].宁夏教育,2018(06):48-50.
[3]倪彩萍.让小学生动手“做数学”[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7(08):84.
[4]王水新.探寻小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0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