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演变,动态性生成资源的出现已经成为了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有效运用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已经成为了现代许多教育工作者们所探究的课题。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动态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学前所选定具备的,而是在课堂教学动态下自然生成的,体现了教师在课堂开放的情况下所具有的思维创造性。如若能合理运用动态生成性资源与教学课程的完美结合,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则会具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动态生成性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运用
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是人们当前开发出的贴合于教学实际的教学手段之一,是人们对于不可预知的新资源的合理运用,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但纵观目前的教育局面,小学数学教学上仍存在着许多教学弊端,教学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物不尽其用,部分教师在资源利用上仍偏离实际的教学轨迹,这对于学习基础尚未牢固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教学问题。
一、深入挖掘,明晰教学本质问题
1.教材资源地错误利用
小学数学的教材资源从本质上来讲符合当下的小学教育特点,教材的精简适应于处于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的孩子们。但如何将教材里的知识内化,灵活运用到教学课堂中成为了当前的一大教学难题。部分教师在运用教材资源时,有时候不经过合理的教学思考,将教材知识进行大量的刻板输出,导致小学生错误地以为数学学习的枯燥单一性,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忽略个体差异性
当前,部分教师没有在课堂练习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质量的随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学生们可以通过练习测评来把握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亦可以利用随堂练习来帮助学生找到自我的不足之处。但是经过调查得出,部分教师在评讲练习时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只分析共性问题,忽略不同个体学生所接受的难度范畴,进而导致两极分化的形成。
3.缺乏足够的耐心
小学数学的难度程度不算高,但是部分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并没有立足于学生的能力范围内思考,总是通过惯性思维,在对待某个数学问题时一讲而过,或是通过寻问全班同学是否了解了,但是作为学生而言,多数学生在面对教师讲解过后,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第一反应肯定是说懂了,实际上不能算是真正的了解。
二、广泛运用,发挥动态生成性资源作用
1.挖掘教材深度,加以诱导
目前,小学数学阶段的教学材料可谓是新颖独特,里面内含着丰富的知识导图和善于理解的简化公式,有利于增强数学教学的综合弹性。所以,教师对于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小学生完成规定的教学课程,深化学习思路,诱导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我在教学学生们乘法口诀时,当我一一列举出部分简单的乘法等式,学生们都可以很轻松的脱口而出,但是当我列出以0乘某个自然数的等式时,部分学生并不能一下子得出答案,反而陷入了深思。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材上,0的乘法实际上个隐形的知识点,但是我通过合理运用动态生成性资源,让学生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对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2.重视课堂练习,注重个体差异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的重点环节之一,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助于构建师生交流的桥梁。教师在布置随堂练习时,既要把握练习重点的生成,也要重视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我给学生们上有关小数乘法的课程后,我随即布置了一份包含小数所有计算法则的随堂练习。当我下去巡视观察学生们的做题情况时,我偶然发现一位学生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时错误使用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式。我立即对这一动态资源进行分析,及时发现了多数学生在运算过程中进入的相同误区,随之额外布置了一道区别于小数加减法和乘法的练习题,帮助学生们理清运算关系,疏通知识盲区。
3.改变教学角度,加大思考力度
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尚浅,在初期进行数学学习时难免会出现多数解题错误,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分析。在遇到动态生成性资源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课堂思考时间,切不可教学急躁,要顺势理清思维路径,激发课堂生机。
例如,现在小学课本每章的最后一页一般都会有着相关的知识拓展,对于这类拓展知识的把握,教学目标里并没有明确的提示。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在这类知识十分感兴趣,他们通过阅读教材文段上的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有利于构建自身的数学思维框架。而教师在这一方面上依然要做足准备,随时应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们主动思考求实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全方面的发展水平。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传授时,不仅要关注教材内容的更替,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自我专业水平,为课堂服务。当动态生成性资源出现时,要集聚慧眼,深度分析并挖掘出动态资源的可利用性,将它灵活运用在课堂之上。
参考文献:
[1]王莹.生成资源,灵动数学——利用生成性资源构建动态课堂路径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9(29):51-54.
[2]周晓菁.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