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期   作者:方向赟
[导读]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高中政治教学当中的重要任务。
        摘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高中政治教学当中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当中的《文化生活》与《哲学与生活》等内容的教学当中,能够有效的将教育心理学渗透进去。通过在日常的政治学科的教学当中,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心理,并且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控自我意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中政治教学;渗透
        引言:高中学生正处在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当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也正在形成,因此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与情绪并不稳定,而且意志力也相对较弱,对事物的认识也过于片面。而且在现实生活当中,学生离家出走、自杀轻生以及激情犯罪等一系列的悲剧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这些悲剧的发生,主要的原因就是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太过严重,教师与家长并没有对其充分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与治愈,间接的促进了这些悲剧的发生。
        一、导致高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上存在很多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消极主义等负面思想,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学生的集体理念淡薄,道德理想缺失;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的网络十分发达,不健康的网站较多,不良视频、游戏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吸引着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沉溺在其中,阻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家庭因素
        家长是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也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而且还会是学生一生的老师,因此,家长的品格、德行以及文化和阅历等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影响都极大。有些家长的性格急躁,耐性较低,缺少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内心出现问题后也不能及时的了解,也未能及时将其排除,导致学生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还有很多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霸道脾气,导致孩子的性格得不到有效引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还有部分家长的工作强度较高,压力较大,有时家长会将压力施加在孩子的身上,而管理孩子的方式也就是有错就罚,犯错就打。这样的家庭环境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学校因素
        当前,学生的整体行为管理较差,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较低,文化基础较低,心理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与家长还在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这种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德育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在政治教学内渗透心理学的工作开展。


        二、教育心理学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政治教学与心理教学的内容有很多相同的部分,因此在政治教学课堂当中渗透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也十分适当。在高中政治教材当中的《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等内容,都与心理学教育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此类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正确的心理健康的成长。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使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的选择性更加多样。由于文化的发展吸引了学生的求异心理。但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未发展成熟,而且价值观与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在面对复杂的课外文化现象,在选择文化时势必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讲解《文化生活》当中的内容时,可以先在网上查找有关视频,例如将《文明上网》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进行观看,并让学生了解其中“阳关”一词的意思,“阴影”指的是什么等等,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并结合实际的生活,举出相关的例子。在此视频播放完后,可以将《让色情远离网络》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了解到色情的危害程度。
        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可以合理运用角色转化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学的教学,也就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进而了解学生并分担学生的内心压力。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产生共鸣,进而实现心理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生活与哲学》当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当中导入教学情境:一位学者向一位民工提问,问他是做什么的,家是什么地方的,有什么追求。民工说,它是在外打工的,家住在山区,追求生活富裕,然后问这个学者的追求是什么,学者所自己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教师告诉学生,学者追求的精神便是唯心主义者,而民工所追求的物质就是唯物主义者。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问学生所追求的是什么,属于什么主义。此过程当中,教师也要加入到其中,告诉学生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属于什么主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加深教师对学生心里想法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政治教学课堂当中渗透心理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观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广大政治教师应积极将教育心理学渗透在政治教育当中,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田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述评[J].新西部,2019(26):143-145.
        [2]陆碧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述评[J].现代交际,2019(09):169-170.
        [3]朱婷婷.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4]董杰,姜昱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范畴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3):27-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