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运用质的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以大学生为主要访谈对象,探究和分析目前高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现状,进而针对学生需求和融入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发展者和创造者,青年人拥有什么样的文化,我们的民族就拥有什么样的未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只有在充分考察在大学场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思政教育中融入的现状,才能进一步探寻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思政教育的互动机制,深化两者关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一、概念界定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又称“第二课堂”。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外,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观与学习方法教育、成才观与成才途径教育、就业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际观与人际交往教育、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等;基本形式和途径包括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生社团活动、党团活动、校园网络活动等[ 刘川生主编.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美德规范、人文精神及物质遗产等内容[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在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思政教育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民主法治观等内容上的互通互融。第二,在主体上,从事日常思政教育的工作者与大学生群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上的互促互进。第三,在形式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的教育形式之间的互联互助。
二、研究方法
“在社会研究中,主要存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两种不同的探讨方法,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而质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风笑天. 社会研究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13、322.]”,本研究的目的决定了质性研究方法更适合于本研究。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 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质的分析方法是通过被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做“解释性理解”或“领会”(Verstehen),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潜在的过程,更好地解释行为和关系背后的原因。本研究属于探索性与阐释性相结合的研究,适合通过“解剖麻雀”式的质方法,完成对大学生主体感受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现状、过程及问题的深刻描摹。
在资料收集方法上本研究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 semi - structured interview)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本研究最终完成了15名在校学生的访谈工作。本研究选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作为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按照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和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的编码程序[ 陈向明. 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7-217.]来建构相关本土化理论。本研究严格遵守知情参与、最小伤害、匿名保护三大伦理规则。
三、研究发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常态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始终,在大学这一教育场域中更是如此,随着国家教育方针和战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日常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成为一种教育新常态。从实践角度看,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都有较为深刻的感知,呈现一种常态化的教育状况,学生们普遍认为由共青团委主管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讲座、社团活动是融入的主体形式。
“我觉得有很多体现,比如我们有很多传统文化类的社团,我一入学就加入了学校的民俗类社团,我觉得这类社团的设立就是一种日常化的体现吧。”
“我自己在学校的学生会工作,我们部门每个月都会根据不同的主题举办活动,我印象中我们部门会定期设计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比如讲座、手工活动之类的。”
“有很多吧,经常在海报一条街看到很多相关的文化活动,海报设计的也一般很古典,有文化气质。”
(二)学生的参与程度、喜爱程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息息相关
大多数学生均表示对有趣的、新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比较感兴趣,但学生在参与活动之余,往往缺乏主动探索和深入挖掘的能动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表层,尚不足以达到传承和创新的程度。另外,学生的参与受到名人效应、所处群体的效应的影响,多数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娱乐性强于文化性和知识性。
“虽然我是理科生,但是我觉得一定的文化修养是必须的,而且我们学校是综合性大学,偏向文科吧,所以同学们介绍的一些好的文化活动我都会去看看,听一听起码没有什么坏处。”
“我记得白岩松来学校做文化推广的活动,还有一次舌尖上的中国的活动我都参加了,我们宿舍都去了。”
“传统文化挺深奥吧,我自己没有深入研究过。”
(三)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存在一定局限性
当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时,很多学生都没能给出合适的答案。当询问学生参与过哪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时,学生表示参与实际宣传、保护行动的机会和概率都不高,这体现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行动存在一定缺陷,身体力行有待加强。
“我参与过一次志愿服务,是给文物去除小广告,不知道算不算,其他的确实没有专门参与了解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就是指我们高中历史、政治中指出的那些概念,内涵我没有思考过。”
“可能是我很少关注吧,我没看过有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果有的话,我希望能有机会参加。”
四、结论
通过实证访谈可以得知,在认知层面,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明显的感知和认识,说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化视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并积极加以实践落实;在态度层面,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和参与性,有意愿了解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行为层面,大学生缺乏积极参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动力。总体来讲,学校需要进一步在态度和行为层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从形式、内容到思想精神层面强化融入的力度和吸引力,以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落地和创新发展。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深入第二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BNUSZ2019Y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