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活趣味”的美术课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期   作者:许晓
[导读] 抛开平日的工作繁杂,我静心学习了网上研修的课例
        抛开平日的工作繁杂,我静心学习了网上研修的课例,其中的《汉字的联想》、《色彩拼贴画》、《恐龙世界》等优秀课例,让我受益颇深:有的课堂以情景、问题、活动三个主要方式展开教学;有的课堂始终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课堂体现了重过程、重情感、重生活体验的教学理念,师生互动积极。闭目深思,这些优秀课例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以“生活本源”为根,以“趣味”“形象”为魂,有效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 富有童趣的情境——打开学生的心扉的钥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有童趣的生活化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环节的开头运用猜谜来激发兴趣,让美术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杨悦秋老师执教的《汉字的联想》围绕着一个“趣”字展开,通过画字谜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学生,耳朵听,眼睛看,嘴巴说,心里想,谁来猜猜这是什么字?学生很快就能想到 “聪”字,     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再观察云、牛、羊、木、石、门、竹的文字演变动画,总结出这种既像画又像字的符号叫做象形文字来打开学生的想象。
        欣赏现代画家古干的《农家乐》这幅作品,作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农村生活的环境为创作背景, 学生从作品中发现有象“羊”、“鱼”、“马”、“木”等画一样的文字,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受到美的熏陶,这种源于真实和具体生活的作品,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必然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 源于生活的趣味示范——刺激学生的反应和行动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要挖掘、诱导、启发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利于生活素材充实教学资源,要选择生活中最熟悉,最有趣的内容,把这样的内容作为课堂中的示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突破教学重点,学生很快把握和理解要点。高密市的冯丽帆老师的《色彩拼贴画》这节课,以前示范色彩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认真观察学习,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而冯老师运用日常生活材料创造出漂亮的作品《非洲人脸像》,让学生眼前一亮,用薯条、大枣、我们平时吃的零食来完成的作品,这些零食色彩鲜明,简简单单,形象立刻浮现。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拼贴制作的漂亮作品,是我们进行生活化教育最好的实践,这样的示范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促进学生视觉活动、手脑并用,使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
       
       
        山东省教研员肖钢老师说:“美术老师要走进生活,丰富知识面,多画多想会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其实,这就是我们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源泉。
        三、饶有“趣味”的体验探究——激发课堂生命活力
    美术是一门创造美的艺术,美的表现更多的是来自于实践观察,有些美术知识只凭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只有通过实践观察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所以用图片、实物模型及视频将美术知识与文化、历史、生活等紧密联系,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才能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激发课堂活力。王爱华老师执教的《恐龙世界》一课,学生很难搞清楚恐龙的结构,老师通过有乐趣的玩具模型让学生在观察、触摸、分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环境,使学生对恐龙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为实物观察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加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很快发现:(1)霸王龙——牙齿很厉害,凶猛、残暴。 (2)三角龙——头部有三个角。 (3)剑龙——背上有骨板,很威武。 (4)马门溪龙——体型庞大、脖子很长、头小。学生喜欢并且对生活中实物感兴趣,在不经意中接受美术知识,让学生眼到、心到、口到,全面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总之,让小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认识“美”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法,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描绘生活才是我们进行美育的最终目的,因此,要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不断学习先进经验,把每一堂美术课上得绘声绘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