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在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音乐核心素养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音乐课程教学的改革实施。本文分析了核心素养要求下音乐教育的深刻内涵,并提出核心素养下音乐教育的提升之路,从而真正地践行音乐素质教育,达成“培养全面型建设人才”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中学音乐;艺术表现;核心素养
引言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重要作用已被社会所公认。早在儒家思想中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可见其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活动中,歌唱是人们体验音乐的最直接方式,也是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歌唱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使人的感情得以直接抒发,陶冶情操。音乐活动本是审美体验,但人们在歌唱娱乐的活动中,却总有跑调、喊唱等现象,歌唱不知不觉就成了人们发泄的方式,“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1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1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初中这个年龄段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最懵懂也是最重视自我发展的阶段,学生这时候就像一张“白纸”,教师的行为就异常重要,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方式,如果太过温柔,会让学生认为是个“好欺负”的老师,太过强势的话会让学生的逆反心理大大加强,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导向。音乐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那一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学,通过识谱、教唱、欣赏等课程,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1.2能够开发学生智力
音乐对学生的记忆力的增强有很大的帮助,学习音乐的学生需要欣赏和记忆乐谱,在这样直接和间接的活动中,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新课标改革以来,音乐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创编能力,学生通过几个音符,能够编创出很多不同的旋律,在这个过程中大大地考验学生的敏锐程度,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创造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最近几年来,高考状元被报道出来有一大半是接受过社会音乐教育的熏陶,这对听觉的敏锐度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听觉能力提高了,大脑的工作运行速度也会加快。从小接受音乐的洗礼,对记忆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2提高初中音乐核心素养之策略
2.1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对于音乐这一课程而言,其自身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通过聆听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以此促进学生自身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还能够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行为习惯。基于此,初中教师要对音乐教学加以重视,正确认识音乐教学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减少音乐教学被侵占的情况,这也需要学校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使得素质教育理念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与此同时,初中教师还要改进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增加播放音乐的教学环节,在学生聆听各类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其对音乐的审美以及鉴赏能力。比如,初中教师可以将音乐教材中的乐曲播放给学生听,并向学生讲解这一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增加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教师还要教授学生区分每段乐曲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促进其音乐素养的提高。
2.2在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中提升音乐的创新能力
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点主要落实在能力的培养上。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能力的培养需要在音乐实践中获得,除了学生的音乐能力,他们的人文素养、正确价值观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比较小的发明创造,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几个不同的高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根据音乐的旋律编辑创造一首富含几个小节的音乐旋律,由于音乐旋律组合的方式有很多种,也没有固定的音乐节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风格特点创作一首动听的音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错误,鼓励赞扬学生,使学生树立音乐创作的信心,增强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音乐创作中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在课外实践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看演唱会、听音乐会、组织歌咏比赛,在参演完相关的歌曲表演后,由评选委员会、学生会根据学生的在场表现,客观公正地给出评比的最终结果。
2.3锻炼过硬的心理素质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合唱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合唱艺术不仅需要歌者具备良好的音准把握和音乐形象的恰当表现,还需要歌唱者具备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自信,在歌曲演唱时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对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人的感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实际上,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在当众表演时,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差距及多种原因,许多学生产生了过重的心理负担,出现气息沉不下来、喉咙打不开、声音位置不统一等问题,甚至会跑调、忘词。导致表演发挥失常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技术不过硬,演唱时有互相依赖的心理。有的学生怕自己出错,经常比其他人慢半拍才敢出声,以致大家互相等候,从而出现集体不敢唱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合唱训练中,要培养每位队员的责任心,使队员具有单独把自己所在的声部承担起来的能力,即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独自诠释本声部。教师可以通过“小合唱”演绎“大合唱”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即将大合唱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声部一人),每小组独立演唱全曲。“观众”队员要认真观看“台上”队员的表演,记录下每位表演者的优点和不足,每组队员表演完毕,大家一起做深刻的交流。下一组队员要吸取前一组队员的经验,取长补短,争取一组比一组表演得更完美。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在合唱中不能发现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无法倾听,没有比较,而这样的练习方式能让学生像照镜子一样,在互相展示的同时也能够间接地看到自己的表演,发现问题,改进不足。
结语
在我国普通初中的音乐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同时对于探索我国促进教育发展的音乐学科教学模式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通过实践证明,唯有将音乐作为我国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载体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初中学生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作为音乐教师和工作者要踏实的学习音乐教育相关理论,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起来,为我国初中学生今后踏入和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其树立独立优良的审美观,为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姗姗.论高校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153-153.
[2]毛玉娟.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对策和方法[J].音乐时空,2015(23).
[3]史小曼.对高校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表达力的建议[J].北方音乐,2017(3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