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各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开展线上教学,保障学生的学习不受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发行为,初中科学课堂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结合线下学生自己的独立实践,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成效。本文分析线上教学的意义,探究线上教学的重要性,深度挖掘线上教学的开展对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线上教学 初中科学课程 教学改革
引言
疫情防控阶段,线上教学是停课不停学的不可取代的措施。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保障了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推动了教学的信息化程度。线上教育并不是新兴事物,是疫情的出现催化了线上教学的壮大,是当下不得不选择的教学方式,瞬时间线上教学席卷教育界。同时线上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确保教学的质量,而且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吸收网上名校名师的经典教学资源,深度挖掘互联网上的可利用资源,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保障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切实的提升教学质量,争取达到精品课的水平。如何有效利用线上教学,加快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对初中教学来说意义重大。
一、线上教学
(一)线上教学的概念
线上教学模式是依附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教学空间,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说是一种全方位信息化的上课模式。教师开设教学直播,通过图片、文字等多样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在家利用互联网自主的参与课程的学习,线上学习并不纯粹的是教师的直播授课,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授课形式,教师在直播授课之前首先利用微信群等交流软件下发即将直播课程的教学大纲,包括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等相关的预告信息,便于学生预习,这就促使教师直播课程中学生易懂,且互动性大大提高。课后教师可以根据直播成效,利用网络平台下发课后作业,同时上传一些教学重点知识的扩展资料,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深度理解和运用知识。线上教学的特点是测地扭转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的局面,其的自主学习性行为得到开发,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加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够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线上教学的意义
互联网技术以及教学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创新,国家对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重视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1]。目前学校不断地完善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从而带动初中教育教学的改革,探寻信息化技术线上教学的优势,正视信息化技术给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线上教学不仅需要互联网作为有效的支撑,更需要网络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所以说网络技术在线上教学中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网络技术的灵活使用是线上教学的核心要素,线上教学能否呈现高水准的状态,关键取决于线上教学是否沿用了线下教学的教学规律,能否满足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是否达到了线上教学的特点,能否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线上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为主的核心理念,其次能够使用多元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线上教学承载了教学改革的使命,将网络技术和课堂教学充分融合,把握教与学的接洽点,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创设便于多层次学生接受的全方位网络化、多元化、创新化的教学模式,展示科学课程改革的崭新活力。
二、“线上教学”背景下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较弱
“线上教学”席卷教育界的大背景下,初中科学课堂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存在学生缺乏兴趣的现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初中科学课程内容存在一些滞后性,不能够有效的与当下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接轨,学校使用的科学课堂教材是比较传统的,案例比较陈旧,相对于现在的科学发展是比较落后,很难与现在的科学实际相融合。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科学现象不断的产生,学生在第一事件便能够接触到比较新鲜的内容,所以很难对科学课堂提起兴趣。新兴起的科学事件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乐于知晓,网络中一些有意思的科学实验,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践行为,这些是科学课堂书籍中所没有的知识。
(二)科学课程内容不能与技术发展接轨
科学课堂的内容必须要体现新时代下的科学技术,我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涉猎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2]。科学技术的创新引领人们进入更为奇幻的世界,同时也带来一些隐藏的危机和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界加大了对其的关注度,逐步研究如何将前沿的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之间联系作为科学课程的内容,这是初中科学课程的探寻点。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这需要网络技术的加入,线上教学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使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这样便无限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浓度。线上教学能够突破常规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上的热点科学技术与相关的课程内容相联系,简单化且完整的展现科学课程的综合性。
(三)守旧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接受方式不匹配
目前的初中生都是00后,这一代的学生都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对于他们而言,互联网并不单单是媒介,更多的是他们认知的一种手段,这一代的学生不愿意接受权威的解释,更多的关注日常性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往往都是碎片化的、视觉性的直观的信息。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过去的单一的输出知识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现在学生的接受方式。解决现在教学的困境,必须利用线上教学的模式唤醒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活力,致力于创造线上教学的精品课。充分结合互联网上的优秀资源,采取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开展形式,增强学生的扩展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线上教学”背景下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
(一)设置合理及明确的教学目标
科学课堂是初中科目中的一个较新的科目,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有较重的比重,体现着初中科学教学的发展方向[3]。线上教学开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对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科学课堂首先要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之间的间隙,而不是让二者彻底的脱离。现阶段初中科学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存在很难完成的现象,具体的可操作性小,所以对于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尽量明确化、细化和具有可操作实施性,同时赋予操作说明,便于教师参考,促使教师更好的引领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目标的简易程度保障了科学课堂的成效。
(二)科学有效的选择教学内容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要选择与学生接受水平相匹配,同时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授课的内容。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线上教学的资源广泛,所以教师对于科学课堂所教授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有效地拓展知识范畴,与互联网热点事件相结合,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科学的设计实验教学,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参与性。有规划的划分实训内容,成立知识应用型训练和模拟实验训练等多个实训项目,极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需要,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和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程度。
(三)丰富初中科学课堂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不能是死板枯燥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的吸引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设置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觉自愿的融入课堂当中,这样便大大增加了教学成效。教学手段可以借鉴线上教学的模式,将情境教学的方式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这样便形成了导入环节,正式环节以及练习环节,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是一连串的,而不是突兀的,这样便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吸收。还可以开展讨论的教学方式,讨论会的形式开展教学关键点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必须能够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这样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辩论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四)完善初中科学课堂教师的培训机制
初中科学课堂的任课教师是课堂知识的直接传播者,所以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上课效果[4]。互联网大环境下,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同时线上教学的开展,导致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产生对比,课堂教学形式也呈现出公开化的状态。为了确保初中科学课程能够健康、稳定、长效的发展下去,初中课程必须加入实实在在的支撑体,从根源上解决初中科学课堂上课难的问题。在此形式下,必须加强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完善教师的知识架构,丰厚任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切实让任课教师是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开始授课。邀请一些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解决教师在授课中遇到的难题,确保科学课堂顺利高效的开展,对于任课教师的培训不能只停留在对于科学课程所需的知识点的基本解读,要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对于课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判,由此增强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所以学校要制定完善的科学课程教师培训机制,加大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让初中科学课程能够良性的开展。
结语
“线上教学”的开展对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对于任课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教师要实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教学案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切入点,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兴趣点,设置教学内容,同时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深度挖掘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参与度。此外,学校要完善对科学课程教师的培训机制,这样才能保障初中课程教学的良性改革,促使教学成效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闫瑞芳,苗江欢.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智库时代,2017(09):138-139.
[2]钟秉林,方芳.“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19):5-7.
[3]陈国丽.例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8(14):62-63.
[4]王支信.初中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结合[J].好家长,2018(1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