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是高中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进行大胆地创新。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深刻领会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转变自己的传统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方针,提升自己的历史专业素养,深度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精髓,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课堂体验。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前言:高中历史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在教学方式上比较落后,缺乏创新,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不适应现阶段的高中学生学习。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始终将学生摆在主要位置上,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率的历史课堂。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一)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不断创新极度满足了教学改革的需求。历史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将历史作为自己的学科选择,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特征,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或者根据兴趣等需求分析,将之融入到学习中,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奠定基础。
(二)实现分层次教学
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特点,按照新课改的理念,会为学生创设分层次的教育环境[1]。将历史课程作为选考科目,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来选择课堂的内容。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强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高中历史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目的[2]。
(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历史教学,一般是由教师为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以及外国历史的文化及事件,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事件的名称以及发生的时间。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枯燥,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疲惫感。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重新了解历史,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观看历史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不仅会学到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也能学到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在历史学习中,光靠书本讲解历史知识无法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历史的浓厚氛围,感受先辈们为国家和人民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历史纪录片,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香港岛、九龙司、新界被割让与租借过程的纪录片,以及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相关视频录像,让学生们通过视频来了解祖国统一的不易,进而联想到两次世界大战,外国侵略者对于中国人民的恶性,让国人在欺压中,炮火中流离失所;联想到抗日战争中英雄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献身精神。进而油然而生出一种爱护和平,珍惜当下美好生活,以及对于英雄伟人的崇敬之情,在这些情绪的感染下,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二)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角度,创新历史课堂
学习历史不单单可以从理论知识入手,也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出教学的处罚点,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了解生活的道理,同时也反向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课堂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雄图发英断,大略驾雄才。”这首诗是著名诗人李白描述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丰功伟绩的,为什么李白会用如此高的评价来称赞秦始皇呢?他有什么功绩呢?学生通过阅读历史书,回答统一了六国,结束了人们多年的战争之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他统一了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发展、交流。他还统一了文字,筑长城,奠定国家的基本疆域[3]。教师说这么看来,秦始皇的确是一位伟大的人。但是你们听过胡曾的这首诗么“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作者借助这首诗来贬低秦始皇筑长城的危害,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做了哪些错事呢?学生回答: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从这里能看出秦始皇非常的残暴。所以,无论是评价古代政治家还是评论你身边的人,一定要充分了解事实,一分为二辩证地去看待,才能更好地了解事情的本质。
结论:总而言之,历史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一定要与时俱进,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改进自己的历史教学方式,尝试更多适用于学生的新方法、新手段,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感受,让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爱上历史。
参考文献:
[1]李娟.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模式创新改进[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47-48.
[2]季小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名师在线,2019(35):68-69.
[3]周惠芳.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