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节公开课对教师来说就是一堂生动的大课堂,在备课中学习备课,在上课中学习上课,在下课后学会反思,课前诸多的建议衍生出无数闪亮的想法,课后诚恳的意见引导教师及时修改、发现和收获点滴的进步。
关键词:公开课;力;弹力;概念教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思维激活学生活动,以活动解决学生的问题,笔者在设计完成公开课——苏科版《力,弹力》后有了诸多想法和感悟:即要在教学活动中心念学生、备课面向学生、基于学生而教学。
一、基于学生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学生对力是有一定前概念的,而有些概念会对正确概念造成一定的干扰。我提前布置学生写出对力的概念知识了解,诸如运动的物体能产生力,用劲会产生力等等前概念是不少学生的认知,多数学生能写出拉力、压力、引力、摩擦力等各种力的名称。教师此时要做的是在原有前概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概念。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把一些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加以概括形成的。在中学物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力的概念教学中,教师由拉力器活动引出力的概念,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先收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自己用力的例子,这和他们前概念是符合的,教师指出肌肉紧张是初期人们对力的认识。学生观察过的身边的物理现象所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只要引导得出大量产生力的作用的事例,概念教学的重中之重就在最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找到诸多事例中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
二、基于学生的问题设计
教师要面向学生,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计贯穿整节课,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的问题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从问题的出发,到问题的思考再到问题的解决,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体验,达到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的目的。
问题的设计如果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甚至冷场的现象。在笔者设计的活动感受四种物体的形变中,学生对橡皮泥、橡皮筋、气球、弹簧施加力的作用,观察它们的形变。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它们的形变相同吗?你可以分类吗?试讲中有学生回答相同,因为在力的作用下它们都被拉长或压扁了,另一个班学生答不同,因为比如弹簧拉和压就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形变,由此我意识到问题设计上出了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里已有两种形变的概念,简单的提问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后面设计中改为学生活动结束后提问:撤消外力后,你观察到它们的变化了吗?由此不同我们可以把形变分类吗?学生在观察思考后都能总结出来两种形变及其特点。
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在学生自身思维特点基础上设计,还可以在常见的物理现象基础上,抓住学生易错的问题进行问题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力的概念得出后,课堂中学生举的诸多力的作用的事例中学生观察到的都是接触间物体产生的,此时提问:不接触的物体间能产生力的作用吗?一些学生第一反应回答不能,然后一些学生会提出不同意见,思维的碰撞产生,教师再接着提问,请学生举例不接触的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的事例,跳出常式思维的束缚,学生回答出磁铁吸引铁块的力以及地球引力,配合教师演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活化思维,提升设计理念,为拓展思维而教
教学设计既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需要提升设计理念,也要思考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在最初构思教学思路时,笔者参考了教参和一些教学案例,依据课本设计活动,设计了概念引入后依照课本的学生活动以及拉力器活动得出形变及弹力的概念,设计了射箭活动,以及观看蹦床、跳板跳水、打网球等诸多视频,烘托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笔者始终在思考怎样在原有问题上引申出新问题从而引领学生思维,力和弹力的概念并没有可以拓展的空间,但是引出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可不可以在现有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呢?怎样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得到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可以依托这一原理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使用,丰富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呢?在设计这一块内容时我尝试用形象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前用带黏胶的挂钩在白板上固定一排相同规格的弹簧测力计,第一个弹簧指针处做一条水平线,在第二个弹簧下方挂一个钩码,板书拉力0.5N,在白板上介绍弹簧的伸长即为后来长度减去原长,一目了然,为得出后面的结论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次增加钩码标注外力大小,挂到七个钩码后,学生兴奋又高兴地得出结论:外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大,教师在白板上建立坐标系,在原长位置所画的直线上加箭头,沿钩码增加的方向学生能说出横坐标是力F/N,思考纵坐标是什么时提示学生观察弹簧的伸长,并等待学生说出答案,建立坐标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结合物理现象和图像的关系,投影描点连线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弹簧伸长和外力成正比的结论。这里并不是学生思维的终止,在此结论基础上我设计了利用白板上第一根弹簧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这一结论的应用——弹簧测力计,而不是告诉他们,手拉弹簧到第一个钩码伸长所在位置,提问学生手的拉力多大?(0.5N)以此类推,在白板上标刻度,思考这根弹簧可以用来做什么?学生答测量力,顺利引出弹簧测力计原理,包括其结构也顺利总结出来,还可以讨论其成正比的范围引导学生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本节课学生就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自制弹簧测力计,加深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堂留白,还思维一个空间,留给教师一份惊喜
力的概念引出时,最初我设计的是四副人用力图片,学生按图回答引出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接着是动物和其它物体施力的图片,学生负责看图说话,平平静静引导概括出力的概念,当我去掉了图片的限制,设计有他们举例自己用力的例子,学生争相回答,脚蹬自行车踏板、背书包、课间掰手腕等等,举得例子全是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实例,比我收集的图片更具生活气息,课堂气氛也更热烈,当举例非生命体的物体能否施力时,学生的回答就更有创意了,有风吹门,订书机订书等,还有学生提到脚踢球感到疼就是球对脚有力的作用。
又如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引出接着播出跳板跳水运动员的跳水视频,原先设计的问题投影: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发生了__________。运动员向上弹起是因为_______对她施加了_________的作用。后来改为提问:运动员怎么利用跳板进行起跳的?由学生思考后回答,改动后学生回答活跃了许多,有学生回答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所以跳板把她反弹起来了,期待的目光下,又有学生回答出了跳板发生了弹性形变,给运动员一个向上的弹力,在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的基础上碰撞出正确答案,这样的答案不是在教师限定的框架回答出来的,留给学生一片思维活动的空间,无论是正确或是错误的答案,带给教师的都会是惊喜,学生答出正确结论的会给自身带来自信,由错误问题引出问题的解决,漂亮的解决课堂的生成问题也是考验教师的急智。
留白才会有各种可能,精彩的课堂一定不是教师的匠心独具所造就的,留给思维一个空间,用期待的慧眼发掘出学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