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教育是孩子真正进行系统学习的开端。小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德。只是一味地灌输文化知识而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则会使学生缺乏教养,从小失去理想,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身心成长。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实践
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1.1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
目前,大部分小学学校都已经开展了思想品德课程,低年级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大都以品德和社会为中心进行开展,思想品德课程带有一定的启蒙性质,主要围绕学生的行为习惯、社会准则、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展开。而对于中高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除了传授一定的品德和社会知识外,还开展了一定量的历史、自然社会、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讲解,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综合。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数学以及高年级的科学等课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一部分学校中,由于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知偏差,部分学校依旧存在着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不重视,课程安排不合理,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同时还有的学校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即开展思想品德课程中,没有结合本校本班级实际,而是走过场,重形式,课程安排只是按照大纲教学和课本教学进行,部分学校和班级还存在着将思想品德课程作为自习课让学生进行学习,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和行为纠偏等。
1.2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缺乏联系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一点一点地给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只能停留在教材上,课堂教学内容几乎是教材内容的翻版,而教材为了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选择的材料都是极个别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并不针对学生个体有所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学生只是学到了表面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课堂教学虽然很重要,但是脱离生活实际,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更不能让其真正理解道德素养的意义与价值。
1.3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
当前,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低下。但纵观我国的教育模式,教师都是以这种机械式教育为主,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及教学经验的缺乏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使得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质量低下,收效甚微。如:现如今的网络发展已十分成熟,多媒体的应用在教学中已十分普遍,但根据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我国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却少之又少,却将教师的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对课程兴趣的培养,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无法实现高效率的教学质量。
2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2.1明确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都应当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他们成长的意义与价值。事实上,思想品德课在我国小学整个课程体系中属于对小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中的“德育”部分,它对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它视为一门“副科”,因为所谓的大家眼中的语数外等“主科”属于“智育”部分,而光有这一部分,显然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够的。
2.2提升教师个人修养与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而且教师必须能够做到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循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优秀的教师其自身必然是要具备较为渊博的知识,同时也应具备更加崇高的道德修养。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有很重要作用的,由于大部分的小学生对教师都存有深深的敬意,并对教师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信赖感,因此很多时候比较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但是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能够很好履行自己的义务,与此同时在思想道德还有言行举止方面也没有起到更合适更优质的模范作用,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幻灭感,从而反感甚至畏惧教师,甚至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不良言行进行模仿,这样自然不能在良好积极的教育之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带头作用。所以,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必须能够坚信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需懂得如何用自身情感来通过宣传人物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感染,真正做到能够以身作则来对小学生进行教导。
2.3将教材资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内容较为难懂、枯燥,教师若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同时无法产生对教材内容的认同感。因此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科学利用教学资源,使教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教学改革目标。新课改中强调的思想品德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使其在学习或生活中保持个体意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思想品德。比如,在讲解《我的成长足迹》时,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回想自身成长历程,反思个人的不足与变化,并珍惜身边的友谊与亲情。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变化勇于表达出来,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使同学们感受到童年的珍贵与校园的美好。教师还应在课程讲授之后布置作业,内容是回家向父母对自身成长中的付出表示感谢。
2.4借助微课视频进行趣味导入教学
导入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思想道德教师要结合微课视频在展示上形象、具体的优势,有效的提升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合作》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进行趣味性的导入。首先,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个蚂蚁搬糖的小故事,如:一只蚂蚁去河边玩耍,发现了一块糖,但是它自己一只蚂蚁搬不走,它就回去叫自己的同伴,然而两只蚂蚁依然不能将其搬走,就回去又叫了好多蚂蚁,最终在众多蚂蚁的合力下,糖被搬到了自己的住处旁,从而让学生在优质的画面展示和有趣的小故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其次,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设计一个唯美的背景图案,并在该背景上展示出本节课需要大家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如理解生活中离不开合作;理解合作具有的重要作用;掌握合作的有效技巧等等,让学生在观看唯美的微课背景展示和清晰明确的任务中激发学习的欲望。最后,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设计一个卡通形象,如灰太狼形象,并让其说:同学们,快跟着教师一起走进对《我们的合作》内容的学习中吧,从而在微课视频的辅助下课堂得到了高效和趣味性的导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处于小学阶段的过程当中,由于大部分小学生的年纪都偏小,对社会生活当中所存在的道理以及客观规律并不能做到很好的了解和掌握,所以需要通过在小学阶段成功地引入一些比较优质的道德品质课程,只有学生把自己的品德思想端正了,才能在其他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小学生可塑性强,希望所有的思品教师能够结合实际,多途径培养这些孩子,争取早日让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殷丽霞.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77.
[2]刘凯青.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13):39-40.
[3]陈春林.微课资源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开发和应用[J].学周刊,2017(24):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