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动前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期   作者:陈微
[导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成长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成长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更力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鼓励通过开展活动前置式教学,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自我体验,力求实现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成长与发展。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较好地运用“活动前置式”教学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这是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和尝试的。
        【关键词】活动前置式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   自主成长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说:“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在于学生的自主成长。而活动前置式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前。这就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而获得知识、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前置学习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借此找到需要在课堂中解决的“真”问题。课堂教学以学生前置学习中发现的“真”问题为导向,实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因此,所谓的活动前置式教学,就是将课堂上学生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先行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探究。在学生预习反馈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具体学情进一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突破点。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针对性地开展释疑互动、进行归纳和巩固的教学方法。其精髓在课前,即课堂教学重心前移,让学生充分地展示和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疑惑和矛盾的前提下,使得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设计课堂教学,以达成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成长与发展。
        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活动前置式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先教后学,先学后练的僵硬固化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活动前置式教学,让学生带着真问题和内在学习的需求感和内驱力进入课堂教学。
        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活动前置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操作策略上大致分为几个环节:指导预习,预习反馈、互动释疑、当堂归纳。指导,预习,反馈,释疑、归纳均要根据学情进行。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在开展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真实体验,指向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结合教学实践和具体教学案例,其在实践中操作中探索尝试如下:
        一、有效指导学生预习是根本,设置有效的预习问题是关键
        先学后教,学是根本。教师的教要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开展前置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老师教之前先行学习。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就成了活动前置式教学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一核心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预习内容,并且能够运用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要求设计问题及问题的指向必须明确,所提问题忌讳空泛琐碎,忌讳指向不明。
        二、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涵,设置有想象力的预习反馈环节
        在我们预习问题问到位的前提下,学生在老师有效指导下预习好了,如何反馈就成了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常规的预习反馈,都是以题目的形式,做几道填空题或选选择题,提出一两个预习疑问,好像也就完成了反馈。但这样的反馈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在核心素养下的道德和法法治课堂教学来说,仅仅是填空选择等预习反馈问题方式还是比较僵化,形式比较单一的。它并不能够反映我们学科的核心内容,如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学生反馈?学生反馈的到底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反馈出来问题之后,如何真实的帮学生解决他们真实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对及时有效地对他们真实存在的学习生活的状况进行调整。反馈问题不是为了让师生更好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吗?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而学科教学中要达成的培养学生理性精神这一核心素养也在此过程中自然完成。我们之所以要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这就更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到底核心指向哪里,反馈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要求就必须有实质的教学内容,形式丰富的课堂反馈。而且反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让学生喜闻乐见。反馈的问题完全可以从浅层延伸到深入,从笔头的呈现,如简单的选择ABC,延伸到口头的表述题目形式,预习质疑,个性发言等等方面。
        三、活动前置式教学,在注重形式时,更要注重精神内涵与实质
        活动前置式课堂教学虽然强调注重形式,但更需要重视实质性的精神内核。在开展活动前置式教学之初,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我的课到底算不算前置式课堂?我的模式是否符合前置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一节课是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的严格按照环节来设置?如何把我们的道德课,法治课,国情课,分层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步骤?如何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打磨出真实、有效的活动前置式教学法?我们在开展了一个学期的探索和研究后,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领悟到:活动前置式教学的环节设置,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前置式教学的精神内涵。老师要真正的摆正好师生的关系,摆正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面对全体,又要关注个体,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目标都应该指向学生发展目标是否达成。只有学生得到成长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对话、合作、体验、分享等学习方式,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好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符合前置式精神的内涵的课堂。
        结合上述问题,联系教学实践,在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关心国家发展》这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关心国家发展这一问题后,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民生,国防,军队,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分组去了解和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分享活动前置成果。有的小组在实地考察后拍摄图片并配以文字解说;有的小组为说明祖国变化,专门录制三代人话变迁的对话访谈录并加以点评。有的小组围绕中国高铁发展历史,在网上收集资料后,制作成为精美的幻灯片并配以音乐背景,选出小组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介绍。甚至有小组成员带来一家三代人在不同时代身着的不同服饰,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从中国人服饰变化看祖国发展历史......这样生动活泼的前置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参与率与趣味性极大提高。在学生充分感知和领略了祖国发展变化和取得系列成就之后,老师可以就学生话题继续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提醒同学正视我们在发展中还面临诸多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存在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解决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活动前置式教学,前置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一改过去毫无准备、僵硬的上课状态,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尊重学生体验和生活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经验,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拥有自己的一抹灵动,在师生对话和生生互动中成就学生成长之美。力求实现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