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教育正在逐步从“知识核心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变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深化改革的中心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历史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来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该学科学习能力的最重要特征。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育和自我积累获得的历史知识,技能,意识和情感价值的有机组成,通过详尽的反思,使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审视问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空观念,即对时空的观察与分析。事物与特定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经验性历史数据,即通过严格的考察获得可信的历史数据,并基于可信的历史数据再现真实的态度和方法。第三是历史认识,即对历史事件的理性和叙事理解。第四是历史解释,它是基于一定历史数据的,具有基于理解能力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的能力。第五是历史价值观与家国情怀,即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中凝炼出的价值去向。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需要教师通过讲授历史内容,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历史思维、历史知识,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精神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证与理解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技能,并允许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自己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分析和综合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与历史现象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跨越历史的时空,建立时间表,理解和感知历史事件,建立自己的历史叙事以了解历史,增强学生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设计时间轴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了解某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其他方面的知识点,这样会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发展自己的抽象思维。
2.弘扬历史文化精神,升华学生家国情怀
所谓的“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为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而展示出来的理想追求。
历史教学必须体现和弘扬历史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与当今“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时代精神相匹配。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时,笔者就引用了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他们出示了文天祥奋勇抗元的资料。在教学中,笔者问学生:文天祥是不是不识时务?是不是愚忠?通过历史辨析,学生认识到,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不同的,文天祥的情怀就是爱国主义的一个明显体现代表,其所写的《过零丁洋》早已家喻户晓,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爱国情怀的生动表达。
3.借助多媒体技术,渗透历史时间和空间观念
具体来说,根据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学生可以感知历史并分析时空。由于时空是已经过去的历史,因此学生在认知上会有一定程度的难度和抽象性,如果仅采用文本或语言来解释和分析,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应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其图文并茂、音视频效应进行全面的演示,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完成了历史时空观的有效掌握。
如在教学有关鸦片战争知识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对中英两国为何会爆发这样一场战争进行了设计。如: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18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经贸往来,并顺势扩展出众多“小线”,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方式展现中英两国产品的交易。在清晰的对比中,让学生知道了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往中国的棉花、尼龙等在中国受到了限制,而由于清廷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长期处于贸易出超地位,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引出英国为改变贸易逆差这一状况开始走私鸦片。而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引发清廷的担忧进而查禁鸦片,英国利益受损进而不惜诉之于战争方式来解决贸易争端,学会以一系列的历史时间为线索,以事件起因分析为节点,以战争后果为解析的展示方式,有效满足学生将时间、事件、空间三要素集于一体的要求,加深了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结束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让历史教学具有正确的思想取向和价值判断力,指导学生对历史事实和事件的时空定位,并指导学生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道贵,孙瑜.基于史学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有效阅读[J].江苏教育,2016(23).
[2]任庆梅.浅析如何培育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
[3] 王燕飞.立足核心素养, 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