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没有爱的事业都很有可能是病态的。我们参与教学的过程就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的过程。在共同体教学模式空间中,求知者和已知者(也就是教授者)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当浸满爱的教学参与者——教授者和求知者联系在一起,共同探索教学内容的共同规则和解释,对于未知领域本质的主张,也同样能反映在求知者的本质上。
关键词:共同体;教学主体;教学辅导
网络将师生咫尺却相隔,感知教学效果成了最大的考验,网络是一个开放性大,灵活性高的平台,若建立一个认知、教学和学习融合在这个灵活平台之中的,非强制要求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的效果是否能大大改观。帕克·帕尔默说:“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我们追求的共同体模式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也就是认知、教学和学习的使命。我们应该以最具挑战性的教学概念为核心:教学就是开拓一个真正实践的共同体空间,在其中寻找这一概念多方面的线索[1]。
根据帕克·帕尔默教授的“共同体空间”建立网络教学中共同体教学模式的关键:
1.认识共同体教学模式
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在遥远的太空中,正在爆炸的星球原来是构造你和我身体的最原始原子温床[2]。也就是小小的本我和浩瀚的宇宙是紧密相连的。任何没有爱的事业都很有可能是病态的。我们参与教学的过程就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的过程。在共同体教学模式空间中,求知者和已知者(也就是教授者)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当浸满爱的教学的参与者——教授者和求知者联系在一起,共同探索教学内容的共同规则和解释[3],对于未知领域本质的主张,也同样能反映在求知者的本质上。即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资源的支持,有足够的位置容纳一些个人的小故事,容纳学生个人体验到的心得。有耐心对待心里所有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已知者引导求知者尝试去喜爱这些问题本身,而不是急于得到答案。去帮助学生学习用尊重的态度,在共同体教学模式中轻松的思考未知主体的规则,让合作共舞多于恐怖战争。
2.在教学共同体中,以教学主体为中心的开展教学辅导
人类的大脑在面对孤立的、支离破碎的资料信息时,并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它善于处理有意义地连接在一起的信息形式,正如一个信息的共同体。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4]。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看到有可能建立一个以教学主体为中心的课堂后,学生说:激情使一位教师出色,是因为他把感染力的能力带到了教学中,更深层次的功能是对教学主体的激情和热衷,把教学主体而非教师推进教学共同体模式的中心,而且,当教学主体是学生所思所想时,学生就直接获取学习和生活的能量。
教学共同体的中心就是每次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它就像一个“秘密”一样,等待着学生和老师作为求知者一起去探索发现。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也尊重教师最重要的需求之一:激活教学主体、学生和我们心灵之间的关联,令教学参与者一次比一次完整。若只有教师和学生围着一个缺乏伟大事物的虚拟环境中,我们就不会记得起心底那份激情。把伟大的事物即教学主体,置于我们的注意力的中央,不但对伦理道德有好处,对智力发展也有好处:这就是真正的共同体教学模式中的教育力量。
3.协调空间和内容之间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时间分配
在网络共同体教学空间里,如何有效地使用我和学生共同分享的短暂时间。对一门学科表示敬意的最佳方式可以是少而精,给出关键组件——基本概念和元认知,在探讨中螺旋上升式的深入到其中,建立起对该学科的内在逻辑,让知识触类旁通,就是借着观察发现一个微观的宇宙,然后发现一个又一个微观的世界——最后就能转变为整个学科的能力了,而不是不断的去覆盖整个领域。
这样我们就提高了教学效果所探讨的问题内容。但是怎么才能确保少量的重要信息足以代表任何庞大的领域以及我们试图认识的伟大事物——教学主体呢?只要我们记住我们自己学科的核心都有内在的逻辑、一个与伟大事物相关联的特有模式,答案也就随之而来。我们去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是从哪里来的,它的含义是什么,同时尊重学科和学生,而不是让他们隔着屏幕,像鹦鹉学舌那样把结论背下来,而是让他们像化学家那样去思考,一粒沙也是共同体教学模式中的的教学主体的概念。
最后,我们需要将课程设计成这样:让学生全神贯注于互动而非填鸭式,用一系列的问题检测学生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也能给接下来的复课提供一个衔接的空间。克服总想把信息灌给学生的倾向,让他们直接面对教学主体、彼此和自己;给学生创设一些让他们去探究未知领域的练习,证明他们已经学会了多少内容,还可以建立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
4.结束语
沃森说:“分子是如此美丽,它的荣耀照射着我和法兰西斯,我想有余生都会花在尝试去证明,我差不多等于跟DNA缔合,这工作真不容易。”教育这件事,就像悉心培育精神抖擞的良驹那样培养好奇心,天天翻山越岭,奔驰在茂盛的、充满阳光的山林。若没有冒险和壮丽宏伟的地理,它就彰显不了自己的美好样貌。实际教学中,网络教学不是简单的将线下教育转移到线上,如何让教学理论、策略、技术满足教学内容,我才开始初次尝试和思考,未来还会常反思,多尝试。
借着重建教学共同体中教与学的动态过程,我提醒自己,从事这种教学过程比随波逐流要付出更多。若要开放这种教育空间,我一定先磨炼好自己的某些技巧,还要不断学会其他技巧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 吴国珍等译 教学勇气[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30号
[2]迈克尔·波兰尼 个人认知[M]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60
[3]林奈 林奈分类法[M]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