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套山北麓夏尔西里北山羊及其保护意义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期   作者:居得玛
[导读] 概述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摘要:概述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方面主要讲述了北山羊数目的增多改善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总结了环境特点, 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北山羊  人类  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引言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演化发展之后,已经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同样也对各个物种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现实威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物种,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现今全人类最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人类的存在,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所以,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西伯利亚北山羊(学名:Capra sibirica)又叫悬羊、野山羊等,隶属于偶蹄目 ( Artiodactyla) 牛科 ( Bovidae) 羊亚科 ( Caprinae) 山羊属 ( Capra) ,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山羊主要分布于中亚高山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 ( 天山) 、甘肃、内蒙古西部等地 ( Schaller,1998; 王应祥,2003; Smith and 解焱,2009) 。
        位于中国新疆北部的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夏尔西里山脉也是具有全国性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夏尔西里山脉。夏尔西里,蒙语意为“黄色的山坡”,是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阿拉套山北麓,西南和南面与哈日图热格林场为邻,北以阿拉套山山脊为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东界至阿拉山口市,地理位置为东经81°43′09″一82°33′18″,北纬45°07′43″一45°23′15″,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314平方公里,由西部的保尔德河区(西段)、东部的江巴斯区(东段)和联接两个区域的边境廊道(中段)等三个部分组成。主要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
        这里原属中、哈两国争议区,1998年中哈勘界补充规定将这里划归我国,2003年夏尔西里才真正完整地回归祖国版图。中央电视台曾将此地称之为“最后的净地”。300多年来,因为这里处于争议区,基本无人畜进入,常年没有进行过任何人为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所以保持了非常原始的状态。如今,在这片净土,除了当地的边防驻军,没有任何常住人口。这里是典型的高山森林草原地貌,重山叠翠,群岭起伏,一年四季风景变化万千,非常迷人。因为这片净土如此小众,所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到达。江山如画,真庆幸如此美景能回到祖国怀抱。在这样的特设环境里有很多可爱的珍惜保护动物。
       
二、夏尔西里地貌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夏尔西里山脉。该地区的气温:夏天白天温度气温高达33.摄氏度,夜晚温度为20摄氏度温差比较大,冬天最低温度为零下30摄氏度左右是冬冷夏热的地带。该地区的海拔为1890米.北山羊是典型的野生山羊。夏尔希里地区植被是我国内陆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植被发生、形成与夏尔希里地区的环境密不可分。地处我国西北部的夏尔希里地区正好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自然地理几经变迁,造成了各个植物区系的接触、混合和特化,受中亚、蒙古、西伯利亚的影响,过渡明显,生物种群多样,植被组成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种类多样。


        夏尔西里地处新疆博乐市北部山区,面积220平方公里,这里海拔1210至367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沟壑纵横,水资源丰富。该区植物类型多样,有蒙古黄芪、雪莲、新疆紫草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0余种。高山带的高山草甸植被发育良好,中低山带阴坡为天山云杉为主的森林草原带,森林面积约7200公顷。阴坡为灌草型草原带,主要有忍冬、枸子、小孽和蒿类。整个区域林草植被生长茂盛,植被覆盖总面积约占百分之九十七。这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赛加羚羊、北山羊、盘羊、棕熊、雪豹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余种,约有陆栖类动物和鸟类300余种,其中赛加羚羊,北山羊为珍贵。过去,这里由于长期处于中哈(原苏联)边界争议区,双方均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基本无人类活动,保护区生态处于原始自然状态。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有1676种,分属81科513属,
        目前,占全疆已知高等植物总数量的51%。脊椎动物221种,昆虫420种,大型真菌143种,生物多性极其丰富,是我国珍稀生物物种的集中分布区,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库。在这样的风水宝地常伴有北山羊的集群活动出现。


       
        三、北山羊的形态特征及习性
       
        它的形态特征是体长115-170厘米,肩高约100厘米,体重40-60千克左右。但最大的体重可达120千克。颏部有须,雄性长,雌性短。尾长10-20厘米,尾尖棕黑色。四肢稍短,显得比较粗壮,蹄子狭窄。
        雌兽的体形较小,通常只有雄兽的三分之一。头顶凸起,额部平坦,眼睛大小中等,耳朵较短。雄兽的颏下长有长须,长度大约为15厘米,雌兽的须较短。四肢稍短,显得比较粗壮,蹄子狭窄。尾巴较长。毛色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夏季背部为棕黄色,体侧为浅棕色,腹面为白色,雄兽从头的枕部沿背脊一直到尾巴的基部,有一条黑色的纵纹。冬季毛长而色浅,呈黄色或白色。北山羊的雄兽和雌兽的头上都有角,雄兽的角更是极为发达,长度一般为100厘米左右,最高记录为147.3厘米。角的形状为前宽后窄,横剖面近似三角形,粗度在25-30厘米之间,角的前面还有大而明显的横嵴,数目大约有14-15个,虽然并不盘旋,但弯度一般也达到半圈乃至三分之二圈,如同两把弯刀,倒插长在羊头上,相较于雄性而言,雌性北山羊的角较小。
       
        北山羊的生活习性是多在晨昏活动,喜欢成群活动。非常善于攀登和跳跃,蹄子极为坚实,有弹性的踵关节和象钳子一样的脚趾,能够自如地在险峻的乱石之间纵情奔驰。白天多在裸岩上休息,早晨和黄昏才到较低的高山草甸处去觅食和饮水。喜欢成群活动,一般为4-10只,也有数十只甚至百余只的较大群体,由身强力壮的雄兽担任首领。它的警惕性极高,在觅食的时候要留下2-3只雌兽放哨,站立在离群体不远的巨石上,注视着四周的动静。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群体便立即从容不迫地爬上悬崖峭壁,常常使有“爬山能手”之称的雪豹也无可奈。它们的天敌主要为某些凶猛的食肉动物,如猞猁、狼、豺和雪豹。为了躲避敌害北山羊只在地势险要的地方觅食:背靠积雪的山巅或冰川,两旁是深不见底的深渊。
        在长角的动物中北山羊的雄羊争偶打斗是最激烈的:“情敌”相见分外眼红,将两只前蹄抬起悬在胸前,偏着头,将角用力向着对方撞击过去。双方的角相持不下,据说力量可以达到4吨。角上的棱可以防止滑动而避免误伤对手。以各种杂草类为食。白天多在裸岩上休息,早晨和黄昏才到较低的高山草甸。
        北山羊的繁殖方式通常11月底到12月初发情交配,雄兽之间互相以长角撞击,直到一方体力不支,败退逃走为止,胜者也并不追击。雄兽追逐雌兽时常作出低头伸颈的姿势。雌兽的怀孕期为170-180天,5-7月生产,每胎产1-2仔。哺乳期为2个月,1-2岁性成熟。寿命为12-18年。耐粗饲、抗病力强。
        就种群现状而言,20 世纪70 年代,由于偷猎捕杀和栖息地丧失,北山羊种群数量一度锐减,分布区亦不断缩小,但经过近年来有效保护与管理,其种群数量已初步恢复。目前夏尔西里北山羊数量大概在300-400只。

四、保护对策

        鉴于北山羊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且近年来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盗猎活动,使北山羊成为该地区极度敏感的野生动物,加上北山羊对客观生境的特殊要求,针对北山羊原有生境的保护可以维持该物种长期稳定的生存繁衍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北山羊分布区的生态环境和陆生脊椎动物资源,建设和管理好生存环境,可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就地保护,成立北山羊保护区。建议在北山羊分布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减少或转移家畜,从而维护草原生态结构的平衡。
        2.政府及管理部门重视北山羊的恢复和保护外,还应该通过对中小学生利用第二校本课堂来进行宣传。也可利用电视、报纸及公益广告等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北山羊的作用进行宣传来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
        3.加强生态环境污染源管理,并妥善处理旅游产生的垃圾。加强生态环境污染源管理,提高北山羊生活环境的质量。
        长期以往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动物生存的空间随之减少,可供动物活动的范围受到制约,对北山羊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对北山羊的生存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偷猎捕杀也成为威胁北山羊种群数量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养殖牲畜数量的逐年增加,过度放牧也成为当地普遍现象,紧随其后的资源问题也凸显出来,上述多因素的影响,北山羊的栖息地正在逐渐片段化甚至消失,而这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天然植被的减少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同时由于人为的干扰动物种群也受到了威胁,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种群的质量也逐年下降。保护北山羊的行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李丽.北山样研究现状综述[J]畜牧业环境,2020(05)12-13
        [2] 谷连福.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