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意识、能力、素养、习惯的养成期、塑造期、奠基期。可以说,学生在小学学习与认知过程中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形成的良好意识,培育的美好品质,将直接影响着其终生发展。然而,纵观目前小学学生发展现状可以发现,依然有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诸多不良习惯、不好意识。诸如不善于思考,不积极提问,不勇于探索,不主动协作等弊病比比皆是。对此,教师既要正确看待,又要切实重视,并针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的表现,及时探索其诱发原因与变革措施,进而通过对诸多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教育与引导对策的落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影响、循序渐进指导中及时走出不良习惯束缚,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自信,开展语文学习,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切实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和更好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良好习惯;培养;策略
众所周知,语文是小学时期各学科教学的基础与重点。伴随着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学习效能也会得到切实增强。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认知状态、夙愿潜质,又直接影响着其语文学习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时,应该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在诸多针对性、有效性培养策略的引导与辅助下,学会学习、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实现发展。在促使身心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激活,语文学习各方面需要得到全面满足的情况下,实现良好习惯与语文学习的互促并进。
一、以生活为载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涉及的很多知识、信息、资源、素材等,都与生活现实有着密切关联。有些课文便是对生活琐事的加工和再现;有些插图则是对生活现象的浓缩与延展;有些案例更是对生活问题的整合与升华。因此,在具体知识、不同内容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善于观察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仔细观察某些关联性知识的异同点,在生活中悉心观察大自然的美好,在成长中用心体悟生活的精彩与多姿。随着长时间观察、经常性积累,学生的思想、情感、意识也会逐步丰富,其对于生活的关注、认识自会更加深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便会逐步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热情、意愿将会更加迫切而强烈。一方面,教师应该多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动物园、海洋馆、大自然,组织学生悉心观察毛毛虫的形态,小金鱼的长相,大熊猫的憨态,银杏叶的别致等,并在观察中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异同,逐步增强其甄别意识,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多培养学生学会模仿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结合不同插图、案例、内容等,进行对比探析,在教师的体态、同学的表情、知识的探究、问题的研讨中切实提升其模仿应用能力,让学生善于观察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伴随其成长和发展。
二、以意识为驱动,培养学生协作分享的良好习惯
协作分享、互助交融、相互学习的意识,是每一个小学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应该通过对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引导学生进入具体合作环境、协作生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投身知识研讨,有效学习语文知识,并在相互之间的协作、分享、研讨、交流中不断提升其合作能力与互助意愿,不断塑造期良好学习习惯和意识。
例如,在《钓鱼的启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融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协作情景,不断塑造其合作精神。
在课文朗读中,组织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分角色朗读;在课文解读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诸如“在钓鱼这件小事中的‘是与’非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真正实践的时候却很困难?”这一探究性问题,开展研讨和辨析,促使学生在协作与交流中进行思想交融,认知迁移;在课后总结中,教师可以顺势提问:“同学们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哪些问题想问呢?”,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认识感知,以切实增强、提升学生的协作分享意识,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合作、积极分享、主动研讨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形成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前预习习惯,及时复习意愿,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加强对预习、复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新知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已有能力或者已有经验,结合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提前预习课文,自学新课中所涉及的新字词、新知识、新内容,实现对于其自学能力的深度塑造。在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以已学知识为载体,设置针对性巩固训练作业或者问题,并尽量凸显复习问题的开放性、延展性,引导学生开展复习,在复习中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随着预习复习的持续推进,教师可以逐渐放宽要求、放松监管,让学生结合自己需要自主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鼓励学生多借助网络资源、生活元素、工具书籍、辅助资料等进行预习和复习,为促使其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给予保证。
四、以积累为抓手,培养学生积极动笔的良好习惯
善于积累,积极动笔,做好笔记是每一个小学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和习惯。教师应该以语文课文、学习资料、具体知识为辅助,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勤于动笔、善于记录、勇于巩固。一方面,教师在课文阅读中,可以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笔记,学会去记录课文中的精美语句、重点词汇、丰富知识,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做批注,进行摘录,并积极动笔来切实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外指导中,应该去培养学生多听、多想、多学、多记的良好习惯,就身边看到的美好事物,听到的优美故事等及时进行记录,在不断整合记录中切实增强其积极动笔的良好习惯。
五、结论
总之,小学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在以语文教学为载体开展培养和指导时,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现状与认知实际的研判和考量,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和特点,开展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不良习惯的危害与影响的基础上,积极投身教学活动,结合教师的指导、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切实提升自身语文综合能力,全面促进自身语文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莲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09):99.
[2]赵爱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教师,2017(S1):145.
[3]程静.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6(08):68.
[4]张月霞.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