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和成绩。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计算的综合能力欠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点浅显看法: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一个人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计算,要追求计算的准确率。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得数。还要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并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现出学生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多动手的好习惯等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计算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计算。要结合教学内容,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采用视算、听算、抢算、游戏计算、竞赛计算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保持持久的计算的原动力。
三、要注重学生理解计算基础知识
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弄懂算法,学会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熟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孩子在计算中,有时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四、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口算的训练
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要加强学生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这样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要注重巩固练习的形式多样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明了练习的重要性。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此环节中,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厌烦情绪。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础训练(掌握算理、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纠正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强化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如竞赛式、游戏式等。训练的种类要多样,如心算、口算、估算、笔算等。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六、要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在“按比例分配”教学时,书上的例题是与“西红柿的播种面积”有关,而这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教学时,我的设计是:六(1)班有男同学36人,女同学28人,体育课上陈老师要把32个实心球分给男、女两大组,怎样分才合理呢?结果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