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0期   作者:陆先辉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重要的教学目标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贯彻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小学生的思维都比较具体化,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这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开展数学教学课堂,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培养学生直观想象。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直观想象的整合教育。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数学核心素养;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策略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基本概述
        (一)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概念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直观想象是发现数学结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素养,表现在能利用图形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数学题型种类繁多,由于学生认识面窄,知识储备量薄,知识运用能力弱,特别是在定义、平面几何及综合题等方面更显突出。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直观想象素养培养概述
        笔者学校近几年质量监控情况,结合平常教学,认为直观想象核心素养应始终贯穿于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常常采用“定义”的方式来引入某个数学概念,然后通过系列的推理得出此概念的本质属性,再直观运用此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理解定义是解题的前提,也是核心,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其次,平面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形象直观的图形,而图形是平面几何中思维借以展开的依据。在平面几何,例如在线段、角、三角形等教学中多做直观演示,在演示中,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给学生提示应注意什么,问学生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和引导使学生获得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思维的感性认识。
        在学校,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综合性题目的 处理能力都较弱,特别是涉及“动态”的问题,学生都很茫然,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教师加强直观想象 的培养,让学生从分析题意的过程中,感受综合题是由几个基础知识相互交叉组成的,并不是不可以逾越的高峰。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实物观察——概念教学中直观想象力的培养
        数学概念是数学结构建立的基础,对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具有依据作用。 在小学数学直观想象培养中,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借助实物的观察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在真实参与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数学直观想象能力。
        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小学生对于这些质量单位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概念上,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实现对数学事实的重视、又能够实现对数学经验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电子称,引导学生亲自进行称重,了解一个苹果、一块橡皮、一本书的大概质量,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在实践当中体验数学和感悟数学,并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这一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教师应有效利用对数学概念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实物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直观的想象能力。
        (二)动手操作——运算教学中直观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不成熟,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和好玩心。 计算是小学数学重点内容,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可以有效将计算教学与小学生发展特征相契合,组织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形成数学直观想象能力。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和标有不同价格的“商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售货员与顾客角色扮演的活动来正确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顾客”根据不同商品的价格出示手中的人民币,而“售货员”则通过计算来对“顾客”进行找零。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了解到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价值,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直观观察中明确计算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在计算教学中的直观想象能力。计算作为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过程中应对其加以应用,通过教具的使用,引导学生在直观观察中深化计算内容,将计算与直观想象相结合,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成直观想象能力。
        3.图形利用——问题解决中直观想象力的培养
        图形与几何的应用是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关键点。 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的应用,在直观观察中发现问题的突破点,一方面可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感受这些图形的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是符合这些图形的特征。对于圆形,教师先询问学生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学生会回答车轮、苹果、汤圆、电灯、瓶子、眼睛、脑袋、弹珠、多啦A梦的鼻子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询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回答它们不像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有固定的角和边,它们都是全面封闭不断开的。在了解了圆形的特征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圆。在这个过程当中组织学生观看图形,在直观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直观推理和想象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小学生发展特征,将抽象实际的问题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剖形成良好的直观想象能力。
        结语
        总的来说, 数学对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内容,针对数学教材的概念教学、 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三部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观察、动手操作和图形变化中,将抽象、隐性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的展现出来,在直观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连接能力、思考能力等,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数学核心素养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瑞强,刘建梁.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考试题评析——以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理科试题为例[J]. 中学数学,2018(23):36-39.
[2]杜成秀,梁玲玲.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为例[J]. 数学教学通讯,2019(07):29-30.
[3]黄若庆. 小学数学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的有效设计——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为例[J]. 基础教育参考,2017(17):50-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