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对知识的基础学习和理解,对数学题目的反复练习,更是对基本知识点梳理,构建数学思维模式,完整的处理过程的完成。从简单的数字以及符号,过度到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数学思维,使数学学习更有深度。在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下,对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有了新的高度,也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实践
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韧性的统一结合,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通过长期的塑造与累积才能得到提升。传统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应试,而不在于能力培养,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时代,对从业者的各方面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而小学教育是良好基础的建立和夯实过程,也是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既能有效的促进教育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也能精进教师专业本领,促进专业发展,还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1]。本文针对分析核心素养的优势,进行探讨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一、《课程标准》中对核心素养的理论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改变了数学教学的总目标,由原本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改变为“四基”要求,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充实了核心素养的定义。教学课程内容不能单纯重视结果,还应认识到学科知识的获取过程和其中包含的基本思想的价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并且以此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数学课程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改革,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学生在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建立数学思维,积极获取数学解决问题技巧,不断学习新内容,并有能力进行知识点梳理和联系,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能够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2]。
二、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创新教学方式,构建素养观念
在大数据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综合能力人才,学习能力需要早期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核心素养,以学生为基础,需要创新数学教学方式。过去的教学方式以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对什么内容进行学习,只要掌握教师指出的学习重点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会自己主动对学习进行思考,更不会自发地拓展新知识。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也没有积极性,对于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不愿意主动回答,这些问题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障碍。在这种形式之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式,将知识导入到问题当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可以从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让学生有熟悉的感觉,更容易接受知识的传授。另外,根据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因人施教,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互动学习,促进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应避免单纯的输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而要多进行课堂互动学习。由于课时分配有限,知识点的讲解深入程度会受到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学习并掌握所学知识,需要学生核心素养的发挥。比如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内容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形状定义和特点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图形卡片的辨识,并每组发一形板,形板为主板和副板,副板为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木块,主板上有相对应的洞,将副板打乱顺序放在主板前,需要学生将副板木块准确放入相对应形状的洞中,然后对主板进行旋转180°,再进行同样的操作。通过互动,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更加灵活的掌握图形的形状和意义。
(三)活化教学形式,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小学学生在思想和认知方面都是不成熟且在发育当中的,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也有很大的难度。在核心素养的数学教育中,使教学形式活动化,可以帮助建立逻辑思维。教学活动化,可分课内和课外的活动教学。在课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活动,比如十以内数字加减法的讲解中,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玉米粒和空瓶,让学生对手中的玉米粒进行分配,教师给出指令,如“请小朋友们拿出四个玉米粒放在空瓶里,然后看一下桌子上还剩几个玉米粒?”,让学生针对指令进行操作,并给出答案,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操作的同时并进行思考,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四)链接数学生活,培养逻辑思维
理论源于生活,生活需要理论的应用,核心素养下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增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可以将学习的理论正确的应用到生活当中[3]。教师在教授课堂内容时,注意联系生活,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将生活常识问题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进行合理代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知识,从生活中引申数学知识点,再反向应用到生活当中,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货币的学习中,教师播放一段在蛋糕店购买蛋糕的视频,视频中小朋友想买价值29元的一小块小熊蛋糕,但是因为手中只有15元所以最后买了一块14元的草莓蛋糕。在视频中学生可以在小朋友购买过程中知晓一元、五元和十元的认识,在视频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拿几张与视频中同样面值的货币,模拟一种购买情景,让学生根据手中固定金额的货币进行选择和购买,在情景模拟过程中,观察学生对货币认识及理解应用的能力并作出相应指导。
(五)注重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素养
小学生的思维是最具活性的思维阶段,虽然这一时期学生整体能力还不够高,各项能力还在发展的起始阶段,但是小学生的想象力很强,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潜力,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可以使学生的能力有方向的进行发展。小学数学学习是对理论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学习接受知识,并在生活中应用知识[4]。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积木的拼搭游戏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拼搭模型,然后对模型的各个要点,如长、宽、高等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拼搭,并在拼搭结束后对自己拼搭的结构进行讲述,教学在一旁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利用形状、大小有限的积木进行随意发挥,充分表现创新能力,借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部明确提出注重各学段学生核心素的培养,以建立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创新数学教学方式,构建核心素养,增加课堂互动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使教学形式活动化,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数学理论联系生活,促进学以致用,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有效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核心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增强数学理论意识,创新应用生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孟令军.“点睛”或“桥梁”: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刍议[J].小学教学研究,2020(15):46-47.
[2]张贵永.浅析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20(16):81-82.
[3]卫德彬,阮征,童传红,刘清清.立足开放式课堂 潜心核心素养养成——一节开放式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教研(数学),2020(01):15-18.
[4]何大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8):87.